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转型跨越发展更是山西县域经济的主旋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10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2011年2月25日,山西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以转型跨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县域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基本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主体优化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
当前,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传统经济,而是重要的板块经济、市场经济、转型经济。
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与长期效应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期效应就在于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将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经济那种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将传统农业、服务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和新型服务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物流运输、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重大提升,将县域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对山西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产生长期效应,再造一个新山西就立足于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是历史文化大省、煤炭资源大省和特色农产品大省,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73%的人口在县域,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8%以上,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发展,没有县域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就没有全省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推动县域经济向产业经济集中、向工业经济集中、向城镇经济集中,才能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仅是既要培育一批有活力、发展快、个性强的特色县,而且是要打造一批国家百强县、中部百强县。
所以,“十二五”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再造一个新山西,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
三、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应坚持的原则1. 特色化发展的原则。
县域经济依托自己的条件和发展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要以新型工业、特色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和商贸物流服务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
2. 坚持城镇化推动战略。
县域城镇化的核心,是实施“大县城”战略、带动人口和产业聚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增长,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达到资源优化、环境协调、人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协调共进的原则。
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应在转型发展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实施差别对待、分类指导,最终达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5.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
充分利用综改区的优势,突破创新、率先发展,用足用活各类政策,走出一条有山西特色的路子。
第二章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行政区划山西因居太行以西而得名,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71万人、1033万户,平均每个家庭3.45人,共辖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阳泉、晋中、晋城、长治、临汾、运城、忻州、朔州、吕梁),119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区)18个(包括郊区矿区7个),市城区16个,县为85个。
二、自然地理与产业布局本研究是基于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将23个城市的区也纳入研究范围,以凸显、比较城市与县区的差距,在对比中提升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山西地处黄河中下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西以黄河为界,东以太行相隔,中部汾水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海拔在1000m—2000m之间,整个省域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又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平原仅占20%;年平均气温在-40—140之间,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350mm—700mm,无霜期为103—208天,且呈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的特征。
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西的地质构造和产业布局。
山地沟壑区富集了矿产资源,是山西煤炭、矿产和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地;山西较好的土地分布于汾河及各大河流沿岸的河川谷地、平原盆地,是全省主要的农业产地,而绝大部分城市、县区市也集中在这条延长带上;分布两侧的太行、吕梁两山和北部的高寒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特色农产品较优。
山西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除汾河平原以外,不适应大宗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多样性的地形、气候使山西成为特色农产品的产地,而煤焦、电力、冶炼、化工等产业进山入沟成为资源型县市的集聚产业;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物流服务业则是围绕大中小城市而发展,园区化是其发展的基本形式。
所以山西立地条件的独特性,煤炭资源的优势性,农业生产的特色性,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使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具备了较优的基础条件,全面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山西资源丰富、物产多样,地下地上资源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矿产资源:山西是依托矿产资源而获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其发展的核心。
全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藏1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煤、铝钒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煤炭储量为最。
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3。
所以煤炭产业对山西整体来说,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6大煤田覆盖了全省85%的县市区,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发挥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目前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县市区其经济实力较强,而资源缺乏型县市则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区域间、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
所以在省域内实现大统筹发展,才能促进县域间协调发展。
生态资源:山西的山地丘陵广袤,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
已知的种子植物资源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余种,南部和东部以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是全省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面积分布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柠条、沙棘等。
总体来说,山西多山但森林资源较少,仅占20%左右,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
但在山西适种的植物种类较多,这为山西大力发展生态林、干鲜果经济林、草食畜牧业和中药材奠定了基础;同时动物资源丰富,已知的有400余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0多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二级保护动物56种,肉药用动物80余种。
以上这些动植物生态资源,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拓展了空间。
水资源:山西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缺乏的省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人均用水量17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亩均灌溉用水量20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
目前集水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全省河川径流量114亿立方米,全国倒数第二,且全部属于外流水系,控制性利用工程不多;地下水资源1.22亿m3,但可采资源只占45%。
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地下水系破坏严重,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这极大的限制了山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目前面临的现实是: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水资源利用率低和浪费严重并存。
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已成为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
土地资源:山西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地6500万亩,林地面积343.5万公顷,耕地面积38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6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47亩,主要种植小麦、杂粮、林果等各种经济作物,近年来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已实际减少。
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山西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存在着逐减的趋势。
但通过对20多个县市区的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肥沃的土地有限、土地利用率不高,尤其是资源型的县市撂荒现象严重。
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是耕地面积有限,山西自身的农产品供给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土地的低效利用,粗放经营普遍。
所以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将是山西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资源: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为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自然风光旅游强省奠定了基础。
文化旅游资源从北向南既有石窑佛寺,又有古宅大院。
既有古文化遗址,更有红色圣地,彩塑壁画、寺观庙宇数以万计,各县市基本上均有分布;同时自然风光景象独特,名山峡谷、瀑布冰川、生态风光等突显特色地域之秀。
从长远发展来看,旅游业将是山西产业转型发展的必选内容,只要找准定位,一批旅游县市将会脱颖而出。
基本结论:山西的立地条件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山西必须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道路。
煤炭既是山西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但依托煤而不能依赖煤,半个多世纪的挖煤并没有让山西富裕起来,反而生态的破坏使山西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尤其是导致资源型的县市经济畸型发展:煤炭兴即全盘活,煤价跌则整体衰。
所以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转型的必然。
对于缺乏矿产资源的县区,应充分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等,实现无矿产资源条件下经济跨越发展的大突破。
山西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和统筹性,即在省域内率先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大统筹,市域内的小统筹,促进县域经济加快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章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的总体经济分析本章是从全省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从总量上分析省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撑,说明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济基础,明确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空间,并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发展总量分析山西目前已进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阶段,整个经济走上了全面转型跨越发展的轨道,呈现出了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特征,在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战略目标下,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GDP总量突破了9000亿元大关,达到9088.06亿元,增长速度为13.9%,离万亿仅半步之遥,县域经济发展趋于活跃、转型发展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