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一、墨子·《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今 山东省曲阜一带)人。约生于 公元前四六八年(周贞定王元 年),卒于前三六七年(周安 王二十六年)。相传做过宋国 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鱼我所欲也章(《孟子·告子上》)
• 【解题】本章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 者”在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不便礼仪而贪求 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的所谓“义”或 “礼仪”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有其具体的阶级 内容的。
三、《孟子》思想
• 仁政思想
“民贵君轻” • 性善说 • 强调道德修养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具体说来 政治体制:旧的秩序破坏,但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新的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经济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 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 私有化,工商业群体出现,城 市规模扩大,交通日益发达
心。
文化方面:“学在官府”制度 养士之风盛行。 被打破,私学勃兴
二、《孟子》(二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滕文公上》)
• 【解题】本章内容写孟子竭力反对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yong)飧(sun)而治”的主张,并提出了他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观 点。 • 农家许行等:人人劳动 (体现了当时劳动群众反对剥削的愿望,但也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的弱 点) ·孟子:全盘加以否定,并利用了他的弱点,从分工的必要性出发,得 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的结 论 (把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同社会的必要分工混为一谈, 从而为剥削阶级提供了有利于统治的理论根据)
善于运用比喻增强说理的形 象性,包括寓言的大量使用
课时三 先秦诸子散文之《荀子》
一、荀子·《荀子》
荀况,字卿,后人因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 国时赵人。据钱穆考证,荀卿生活在公元前335年 至245年之间。他是战国后期最为著名的学者,曾 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后来又聘于秦、楚,聘楚期间,楚相春申君命其为 兰陵令,后终老于此。
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 文艺见解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 文学性: 思想逻辑清晰,推崇孔子学说,发掘圣人仁义之深 蕴,即“性善” 如《公孙丑上》P52-53
善于设置语言陷阱(孟子劝齐 宣王行仁政,批驳农家主张)
讲究行文技巧
善辩
善用语言
善于从正反两面说理(孟子与齐 宣王论证,《梁惠王下》)
善于运用排比和反问句增强语言力度
《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 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 《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 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 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 尚未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 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 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 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省曲阜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实际上他的思想 体系是为贵族等级制度服务的,对后世影响 很大
二、《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 先进》)
【文章大意】本章记 述孔子弟子子路等四人申 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 子对他们的评价。
课时二 先秦诸子散文之《孟子》
一、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县)人,大约生活在战国中期。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 人物“亚 圣”之称。孟子曾受业于 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成后游历 列国,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因为不被人采纳,晚年便致 力于弘扬孔子学说,“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 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共7篇。该书反映了孔子 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 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千百年 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 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先秦时期:哲人辈出、文化勃兴的时代
诞生了孔子、老子、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诸子,哲学派别林立 道、德、和、同、礼、 仁(这个时代的核心理 念)等成为中国文化关 键词 老庄、儒家、阴阳思想 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 国精神宗教
文化大繁荣时代
从各方面奠定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特征
“诸子”,先秦习称“百家”,《史 记·贾谊列传》始见“诸子”一名, 《汉书·艺文志》则详细分述各派源 起、思想以及著述,至此“诸子”概 念得以确立
现存《荀子》32篇乃西汉刘向编订, 全书体例不一,前24篇是论说体,基本 上围绕一个论题展开。第25篇是韵文体, 第26篇赋体,后面6篇问答体或语录体。 由其博杂体例可以推断,这32篇并非出 自荀子一人之手,一般认为前26篇出自 荀子之手,而后6篇乃荀子后学所记。
二、《荀子》之劝学篇
•【解题】本篇为今本《荀 子》第一篇,系统论述人 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 性积极途径方法
特别强调勤学、专一、 礼法、贤师益友的作用
三、荀子思想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 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儒学受到内外双重威胁,以儒学为宗,批判继承,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儒学 • 内部:“儒分为八”
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批评了子思、孟轲等儒 家学派的思想
《论语》 文学性: 用世态度非常积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进取 精神 有些语句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显示了孔子 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有的显示了孔子诗意的人生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述而》)
主要流派积极代表人物
儒
孔子、孟子、荀子
墨
道 法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
课时一.论语(两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课时二.孟子(两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鱼我所欲也章
课时三.荀子(一篇)勤学篇 墨子(一篇)非攻【上】 课时四.庄子(一篇)养生主【节录】 韩非子(二篇)
内诸说上【节录】 难一【节录】
孔子和弟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论语·微子》)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文章解读】《长沮、桀溺耦而 • 耕》一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
“仁者爱人”的孔子,在四处碰壁却志 长沮曰:“夫执舆者 为谁?” 过,让子路询问渡口。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 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 子路曰:“为孔丘。” 子路说:“是孔丘。” 神境界,实令我们折服。拜读此文仿佛 曰:“是鲁孔丘与?” (长沮)说:“是鲁国孔丘吗?” 听到一个历史的声音在向我们叙说:作 曰:“是也。” (子路)说:“是的。” 为一个人,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 曰:“是知津矣。” (长沮)说:“他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 问于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 苦中解救出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孔 桀溺曰:“子为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拯救 曰:“为仲由。” (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坏人坏事像洪水一样泛滥, 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 对曰:“然。” 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 天下的胸襟抱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大力推崇的吗?当你细读感悟《论 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 语·微子》中的这个选篇,你就会真切 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 地听到地球与人类的疾声呼唤:我们需 子路行以告。 不同人打交道,那同谁打交道呢?天下太 要仁爱,我们需要孔子!此文蕴含了孔 夫子怃然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子丰富而又明睿的哲学思想,展示了儒 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家精神的主旨。 道,丘不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