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ppt教学教材
的记载,玄远虚幻。
二、《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
用虚无的本质“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 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 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 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 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 理。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老子是复古主义和虚无主 义的,反对法令制度,主张愚民。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君子接物, 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 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 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梁启超认
为,君子待人接物,象大地一样宽厚, 无所不载,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所以, 如果一个人有包容别人的气量,那么他 的处世接物,就会坦坦荡荡,没有芥蒂, 这样,他也就会得到重任和人的信任。 一个人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 然,即之温然”这就是厚,也是他所以 为君子的缘故。
道不保护人,恰恰是人去保护道。热爱 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 面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 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保卫真理. 去捍卫正义.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
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 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 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 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 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二、《论语》的思想
1、孔子强调礼治,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 统治制度 。 “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2、强调“仁者爱人” ,仁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博爱思 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论语·学而》)
3、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现实生活之外的冥冥 之物不欲深究,对抽象的、纯思辨的哲学问题也没有 兴趣。《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 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第一章)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改才是最大的 过失,人类最不可避免的就是犯错,而最害 怕的却是认错,最悲哀的是不知错,可最糟 糕的是知错不改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 道增加人的才能。
道德就是一个人的天命。是一个人不可 回避的义务。做道德的人就是做自己。 跟别人无关,跟成功无关,跟功力目的 无关.实行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 成全自己. 所以《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用语录体写成,全书比较散乱,没有 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其名是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
《论语》全书二十篇,为了称说上的方便,每 篇有个篇名。 篇下是章。章是根据内容所划 分的段落。
《论语》不是某人在某一时间编成的。 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 子编定的,延续了一两代人,前后达三、 五十年的时间。
第二节 《老子》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一 书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分上下两篇,上 篇《道经》,下篇《德经》, 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 本上是韵文。
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的 成书,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曾任周王室的史官。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中有很多有关老子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体裁 时代
特点
代表著作
语录 春秋至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 体 战国初 篇章
《论语》、 《老子》、 《墨子》
论辩 体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
战国中 期
仍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 大,论题集中,开始向长 篇议论方向发展,专题论
《孟子》、 《庄子》
文初步形成。
专题 战国后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 《荀子》、
《论语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三、《论语》的文学价值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 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理 解它了吗?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学问不能有 虚假,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之所以 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 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 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假如 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满了,这种人 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 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 的乐趣.颜回,贤德啊!”
真正贤德的人能够做到安贫乐道。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文 期
体制。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 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 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 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 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 的书面语。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其人以及《论语》
【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 上》)” 。
周武王灭殷,后孔子先祖由诸侯家转为 公卿之家。
有关《论语》的编集
《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 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