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
期制战国初期)。
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
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
《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
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
也叫作《老子》,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
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
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用“上善若水”来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
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也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这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的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
作为议论文,《老子》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论语》
比老子稍晚。
它的体制与《老子》全然不同。
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是些叙说性文字或断语,篇幅短小简约,还未形成结构完整的单独篇章。
但是,这些语录也具备了散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出了与《老子》不同的艺术特色。
首先,《论语》刻画了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任务举止言谈,取
其,展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有时寥寥几笔,就可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如《侍坐》章,历来为人称道。
还有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等都比较鲜明。
其次,《论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
它以口语为文,亲切自然,而又生动传神。
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表达含蓄而意味深长。
《论语》注重实用而又文质彬彬的文风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散文的创作,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
总之,春秋时代的散文,在论说文的体制、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从而奠定了诸子散文的基础
《孟子》
的文章在语录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些章节依然是《论语》式的片言只语的记录,而有的
章节则出现了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反复论证的对话体文体。
文章的篇幅明显的增长了。
有时为了论述一个问题,可以使用多达数千字的篇幅。
《孟子》发展了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寓言说理,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孟子》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远胜《墨子》,而其文章体制却不如《墨子》成熟,这也许与孟子墨守儒家家法,作文模仿《论语》有关。
《庄子》
的散文极富创造性,首先,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撰述说理文。
文章很少使用逻辑方法进行辩论,而是多用寓言故事连缀成篇,用形象直接说理,理隐事中,意在言外。
从文体是看,《庄子》基本摆脱了语录体,文章具有专论体的倾向,但依然保留着对话体的成分。
《庄子》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千百年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
鲁迅称:“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
”老子发轫于前,庄子继轨于后,共同创造了散文艺术极品,在先秦诸子中独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