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西湖中学2012年秋季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之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授课人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课时计划授课时间、班级导学环节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扫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思想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开创儒家,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文献。

政治思想: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

荀子思想: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思想孟子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著《法经》。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1)“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奖赏、奖励耕战。

(3)主张“事异则备变”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特点: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主张: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③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

④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演变: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

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背景:①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③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如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陷入困境。

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③唐代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况: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③张载:开创了理学中“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学说: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万物之理终归为一,为“太极”。

②修养论: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了“仁”和仁者境界等,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要求儒家干预政治,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地位及影响:①朱熹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

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强调“知行合一”。

导学环节第二部分:重难点拓展三、对程朱理学的评价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对后世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等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5)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思想家代表作思想主张评价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反对盲从孔子,提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君臣平等的思想(3)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1)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2)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1)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2)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之一王夫之《船山遗书》(1)主旨是“循天下之公”(2)抨击“孤秦”“陋宋”(3)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4)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1、含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大变革。

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阐发自己的见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3)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4)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3、意义(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的大量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①孔子强调“仁”、“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的典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仍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及影响1、条件(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早期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特点(1)反教条,重实用。

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经世致用,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2)反专制,倡民主。

清初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反抑末,重工商。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影响(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挖掘先秦儒学“济世治国”功能,其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其主张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理想统治模式,并没有彻底同儒学思想决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