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第一模块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时间结构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高考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目标解读]1.知道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联系,特点。
二,阅读教材梳理本课基础知识: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2)内容:(3)对象:(4)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5)影响: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宗法制(1)目的:(2)内容:(3)影响:(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三问题探究一宗法制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问题探究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四课堂检测:1 (2014·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2 (2014·济南市高三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3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四课后总结:第2讲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考大纲]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目标解读]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难点:中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一知识梳理要点一:建立:秦朝(一)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经100多年战争,先后灭掉东方________________6国。
公元前________,秦王_____结束了数百年___________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王朝---秦朝(二)建立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________”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基本内涵:1232中央官制—___________三公:是________ 职能:________ 职能:_________ 职能: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的地位极其关系:3、地方管制 - __________全面推行:背景:实施: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职能:郡,为秦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主持全郡的政务,对上成熟中央的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
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一下设置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作用:4、中央集权制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
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
⑤开凿灵渠;等等要点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3)宋代(4)元代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3)隋唐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4)宋代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1)中央①②(2)地方2、清朝:(1)康熙(2)雍正职能影响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的影响:(1)积极(2)消极要点三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时间标准(2)九品中正制时间标准(3)科举制时间标准二问题探究(一)评价科举制(二)从四个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两对矛盾——三种制度——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完善(汉至元)、强化()。
(三)(指出中国古代的内阁制度与英国内阁制度的不同点【解析】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性质,除此之外,产生的过程,权力与地位也是主要的比较的不同点。
专题巩固练习1 (2014年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2014年广东卷)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例6:(2014年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3:(2014年全国大纲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个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废除丞相,设内阁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6、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A、位高权重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7、东汉末年桓帝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反映了当时社会A、宦官外戚专权B、吏治十分腐败C、群众关心政治D、政府重用人才8、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的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
请设想一下,是孟子的哪一主张使他大为恼火?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独乐乐,孰如与民同乐”C、“自古凡帝王者皆贼也”D、“人皆可以为尧舜”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0、以下是秦朝和唐朝的政府机构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突出地反映了A、唐朝皇帝不如秦朝皇帝权力大B、秦朝实行集权而唐朝实行分权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D、唐朝的三省实质就是秦朝的三公11、明太祖有诗:“百僚未起股先起,百僚己睡联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出现这首诗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A、明太祖羡慕过悠闲的生活B、明太祖深知勤政才能国泰民安C、明太祖担心内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D、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 事必躬亲1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在设立之初的共同点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D、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13、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有①西汉“推恩令”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宋朝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1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
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15、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16、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