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案音乐-摇篮曲9篇音乐-摇篮曲 1活动目标1.通过音乐欣赏,体验安静、缓慢、温柔的情感。
2.能运用体态语言表现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幼儿人手一个娃娃;音乐活动过程一、引出主题,与娃娃做游戏幼儿和布娃娃玩捉迷藏的游戏,布娃娃玩累了,请幼儿想出好办法,哄娃娃睡觉。
二、欣赏乐曲,理解摇篮曲的特点1.请幼儿说说听摇篮曲的感受。
2.小结:摇篮曲是安静优美的曲子,专门哄宝宝睡觉的。
三、听音乐用肢体语言表演1.再次聆听音乐,请个别幼儿表演。
2.娃娃听了哪些话睡着了呢?3.全体幼儿手拿布娃娃,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演,哄娃娃睡觉。
四、再次感受摇篮曲的优美娃娃都睡着了,我们把他们轻轻地放到小床上吧!妈妈们也累了,我们也听听摇篮曲休息一下吧!哇!睡了一觉真舒服啊,我们一起带着宝宝到外面去玩吧!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能根据老师的引导感受和体验摇篮曲安静优美的意境,活动环节比较清晰,幼儿参与率高。
但是摇篮曲的歌词其实也很重要,在活动中却忽略了歌词的理解,希望下次改进。
音乐-摇篮曲 2教学目的:1、掌握歌曲的表演情绪2、了解摇篮曲教学难点:1、体会摇篮曲温柔的曲风2、演唱《摇篮曲》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导课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最幸福的不过是在妈妈的怀里,听着优美的摇篮曲甜甜的入睡了,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妈妈嘴里哼唱的摇篮曲而已,同学们,你们听过的、了解的、熟悉的摇篮曲有几首?(提问)--------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看看勃拉姆斯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二、进入新课1、学们闭上眼睛,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改编的轻音乐,同时随着音乐的起伏,用手画出旋律线.2、师生共议与归纳:《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孩童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来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
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具有温暖、亲切、安宁的气氛。
旋律平静、优美、舒缓,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
由于摇篮曲细腻、柔美、贴近生活的音乐特征,这一体裁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欣赏性,不仅限于催眠和描写孩童入睡,而更多的是在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3、学们随着多媒体音乐,哼鸣《摇篮曲》的旋律。
哼鸣时要求气息深沉、流动、徐缓,双唇略闭,口腔内有微微含水的感觉,去追求柔美、细腻的音色。
4、读词有感情的朗读5、再次收听范唱(带问题)-----------用怎样的情绪和速度来演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引导讨论与归纳: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仿佛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歌曲为大调式,单二段体。
每一乐句的起音均从3/4拍的第三拍开始,作曲家巧妙的把节奏作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作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7、演唱《摇篮曲》要求:演唱时注意用轻柔、连贯、圆润的声音,随着旋律的起伏作自然的强弱变化,去体味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二、1、介绍作者: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德国作曲家。
13岁就为生活而奔波。
20岁到各地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
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
1862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
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
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等。
2、许多音乐家都曾写过摇篮曲,如莫扎特、舒伯特等。
教师轻声演唱一段舒伯特的《摇篮曲》。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摇篮曲的演唱情绪与方法,体会到了勃拉姆斯这首摇篮曲的风格,我们被勃拉姆斯所做的这首细腻的歌曲所打动,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回去后,大家可以查找还有多少首摇篮曲,不妨找出来做做比较,看看他们的曲风有什么不同。
音乐-摇篮曲 3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中蕴涵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而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乐曲,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泛的时间、空间里遨游,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在欣赏课《摇篮曲》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情感导入、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欣赏六首中外不同的《摇篮曲》,体会这一体裁的美好意境和情绪,感受到普天下最平凡、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和分析,概括总结出《摇篮曲》的特点。
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
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
纵观全课,反思如下:一、课堂特点:1.全课以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为主线,以情感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2.将思想教育不着痕迹的融合于整堂课的教学。
3.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
二、教学不足: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演多了一点点。
2.时间安排稍欠合理:创作部分在课内没时间完成。
3.应使课堂更为开放,更结合生活实际。
三、自我评价与反思:1.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教学目标基本落实。
2.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课堂用语不够精炼。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通过这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音乐-摇篮曲 4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培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通过学生的欣赏与感受,体验、参与等,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音乐的美,通过学生的演唱与表演,感受母爱的真挚,进行亲情教育。
教材分析:《摇篮曲》,也叫^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
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其特点是旋律轻柔甜美,节奏和伴奏常带有摇篮的动荡感,具有安静、温暖、亲切的特点。
这首摇篮曲是作曲家舒伯特十九岁时的作品。
歌曲旋律委婉动听,像是一首音诗。
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
全曲只有四句,第二、第四句完全相同,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二、对歌曲的乐句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判断;三、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表现歌曲,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1、装饰音的唱法;2、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3、填补上空缺的音符,对歌曲的乐句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判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播放音乐《月亮月光光》。
这音乐那么宁静,那么温柔,大家都沉浸在这美妙的夏夜中了。
可是,你听,小宝宝哭了,(播放课件)这哭声吵到了左邻右舍,你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小宝宝迅速安静下来,并安然入睡吗?生:(根据学生回答给予反馈)(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师:想想能用音乐课相关的方式)2、嗯,同学们列举的方式都非常好。
老师这里有两首音乐,我们来比较一下哪首比较好。
A、先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片断。
师:这首行吗?我们还有一首。
B、播放《舒伯特摇篮曲》,那么这首呢?(引导学生从强弱,情绪上分析。
)二、学习新歌1、随音乐轻声哼唱,分析有什么特点。
旋律重复、装饰音前倚音、空缺音符填补。
2、你能用最亲柔的声音来随琴来哼唱吗?用“LU”母音哼唱全曲,要求轻柔、连贯。
3、师弹琴生唱歌曲《摇篮曲》。
4、引导学生练习装饰音的演唱法及附点节奏唱法:装饰音: 5 65 4 . 3 2 5 ||附点节奏:2 ? 2 3 ? 2 1 ||师:让我们随琴准确的把歌曲唱一遍吧!5、师:歌曲那么温馨、静谧而甜蜜,从歌曲的演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什么?(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所以我们在演唱时自认而然的就吧速度?演唱力度?为的就是要体现歌曲怎样的情绪?师生交流:歌曲速度缓慢、旋律平稳,力度轻柔等。
6、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摇篮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各国的摇篮曲吧!三、创作拓展从你们的演唱中,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让我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那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你把自己对妈妈的爱写下来吧!音乐-摇篮曲 5小学音乐《摇篮曲》一、课前游戏——读RUAPO(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读,用方言读)(生描述,师补充):舒柏特:十九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附近小学教师家庭。
幼时在教堂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8岁随同父亲和哥哥学习提琴、钢琴14岁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谱曲。
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
舒柏特曾在本地小学任教三年,以后失业终生。
他的一生非常贫穷受进了折磨,于1828年死于伤寒病。
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九部交响曲,其中很有名气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他的歌流行七大洲,并且有很多首成为世界名曲。
尤其是他创作的歌曲,有时一个早晨能写五、六首,并把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歌曲。
他的歌曲常常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
其中他创作的“摇篮曲”流传渗广。
体现了一种舒缓安详柔美的意境。
说到了摇篮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首不同国家的“摇篮曲”,一首是舒柏特创作的,一首是我国东北民歌的,互相对比一下,歌曲在情绪、意境和音色上有什么特点?1、播放东北民歌“摇篮曲”与舒柏特的“摇篮曲”的录音。
(聆听感受歌曲舒缓、安逸的情绪,安详柔美的意境;柔和甜美的音色,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
)2、个别提问听后感四、学习新歌1、教师范唱。
(集体哼唱)2、出示歌曲(几拍子、几段歌词)3、个别提问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引入:关于这首歌曲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不想听?舒柏特19岁那年,有一天他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身无分文感到十分尴尬,他四下张望希望遇到一位熟人或朋友,可饭店里全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