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越轨及社会控制

第六讲 越轨及社会控制

第六讲越轨及社会控制一、越轨deviance●越轨被用来指任何违反规范的行为,无论这种违规行为是轻微的超速行驶,还是严重的谋杀。

●导致某种行为越轨的,并不是这种行为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反应。

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与一般公众不同,社会学家使用“越轨”这一中立的词来指任何被人们否定的行为。

社会学家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错的,而仅仅表明人们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它。

●越轨意味着某些共享的规范是否被打破以及社会如何反应。

●因此,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而言,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行为的越轨者,因为我们都时不时地会违反一些规范。

二、越轨的本质1)越轨与遵从遵从,作为越轨的对立面,通常被视为健康的和有正功能的,因为它能起到稳定社会系统的作用。

越轨,是一种病态,一种机能障碍,对社会稳定起着瓦解作用。

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越轨=不遵从2)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与污名一个人即使并未付出行为,也可能被认为是越轨者。

欧文·戈夫曼用污名(stigma)来形容名声不好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包括能力方面不同于常人(失明、失聪、精神障碍)和外表异样的人(面部有胎记、肥胖),以及非自愿的成员身份,例如艾滋病受害者或一名强奸犯的兄弟。

这些污名会掩盖他的其他身份而成为其主导地位。

3)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

既是越轨又是犯罪,如谋杀;是越轨但不是犯罪,如检举揭发。

4)越轨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涂尔干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越轨者。

例如:作弊●199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3%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过一次学业不诚实行为,1/4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曾经伪造过学期论文的资料,1/3的大学生曾经在考试中偷看其他同学的答案,1/5表示曾经在论文中剽窃。

●新技术的出现则推动了作弊的现象,互联网上出售考卷和答案已经成为一项利润可观的生意。

●5)越轨是相对的。

●哪些行为被定义为越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比如说,在许多文化中,同性恋被认为是越轨,与青少年发生性行为是犯罪。

但在新几内亚岛的某些部落,成年男性和男孩之间的同性行为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对越轨的解释——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社会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从个体内部找答案。

前者认为是个体生理结构中的某种物质导致越轨,后者关注人格与越轨的关系。

●社会学家则认为是个体之外的环境因素导致人们越轨。

社会生物学解释:●1)智力因素——低智商导致犯罪。

●2)xyy基因理论——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容易导致犯罪。

●3)身体类型—“身体结实、肌肉发达”的人容易街头犯罪,如行凶抢劫、强奸、入室盗窃等。

心理学解释●心理学家关注人类个体内部的变态。

假设:越轨者有越轨性人格,其潜意识动机驱使人们越轨。

●外向型性格的冲动特质更容易使人越轨。

社会学家的解释●社会学家则认为,越轨的原因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他们寻找导致人们违背规则的社会影响因素。

诸如社会化、亚文化成员和社会阶级等等。

●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人们之间寻找一种稳定的因素,以解释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行为,在另一个社会中却被人认为是越轨的行为。

●符号互动论功能主义冲突论(一)符号互动论●一条基本原理:我们根据对情境的理解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禀性。

●符号互动论认为越轨是具有相对性的。

不同的群体(文化)有不同的规则,对一些群体(文化)而言是越轨的行为对另一些群体(文化)来说则不然。

●这一原理对于越轨的一种具体形式即犯罪(crime)也同样适用。

在极端情况下,在一个群体内受欢迎的行为,在另一个群体中可能会受到处罚并将被处以死刑。

●1)“分帮理论”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人们学会越轨还是遵循社会规则,主要取决于交往的不同群体。

越轨是习得的。

●我们所属的不同群体,即我们的不同“帮派”,提供给我们关于遵守规范还是越轨的信息。

我们可能受到各种性质的信息影响,但最终一方面会超过另一方面。

结果,我们要么遵守规则,要么越轨。

●家庭、朋辈、邻居和亚文化群体●2)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种可能会使我们陷入麻烦的强烈欲望——内在驱动力、诱惑、冲动、敌意等等。

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抑制住了这些欲望。

●内在控制:即内化的道德观念:良心、宗教伦理、是非观念、对惩罚的恐惧、对正直诚实的理解以及善良的愿望等等。

●外在控制:包括方式我们越轨的外在力量,即家庭、朋友和警察。

●假设:当你到了一家夜总会,有人吸食摇头丸,并极力劝你加入,你会怎么办?清洁工拾金案●2008年12月深圳机场清洁女工梁丽某日在垃圾桶旁“捡”到一个纸箱并带回家中。

孰料这个纸箱居然装满了首饰,经鉴定价值超过300万元。

深圳市公安局以涉嫌盗窃罪把梁丽案移送深圳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许霆案●2006年4月21日至22日,许霆利用自动柜员取款机故障,以170余元余额的银行卡“恶意”取款17万余元。

一审判决无期徒刑,终审判决5年有期徒刑。

●控制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控制论假定人们的行为是理性的,但如果有机会人人都可能越轨或者犯罪。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 theory:秩序混乱的表象和真实的犯罪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未修理,就会成为细节暗示,将潜在的犯罪行为变成现实。

因此,对于秩序的维持需要实行“零容忍管制”方式。

●3)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标签影响他人的看法,也通常会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促使人们走上越轨或者偏离越轨之路。

●标签可以把一个人排斥出常规的群体,他只能与那些有类似标签的人在一起。

●“优等生” “差生” “同性恋” “变态狂” ……●接受标签or 抵制标签酷儿 Queer●¡°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

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大多数人都反对将自己标为越轨者的意图,但有一些人却沉迷于这种越轨者的身份。

例如,一些青少年通过服饰、音乐和发型来确保所有人都看得出他们对成年社会的反叛,他们极其忠于自己的文化圈。

●一个突出的例子:飙车族●思考:标签理论与刻板印象●符号互动论者考察人们对情景的定义如何决定了他们对社会规范是违背或是服从。

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群体成员归属(分帮论)、人们如何平衡使他们服从或越轨的两种压力(控制论)和贴在某人身上的标签有何意义(标签论)思考:●某种行为之所以越轨,仅仅因为人们认为它是越轨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二)功能主义观点●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紧张和道德规范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功能主义者认为越轨及犯罪是社会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失常的或者变异的部分。

●涂尔干:越轨对社会是有正功能的,因为它对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

●越轨能明确道德界限(好与坏),并认证规范。

●越轨能促成社会团结。

●越轨能促进社会变迁(创新力量)。

嬉皮士(Hippies) 20世纪60年代●主流文化的反抗群体,提倡性解放、个性自由、群居、民权与反战等。

朋克 (Punk) 20世纪70年代●源于对旧摇滚形式与风格的反叛,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文化风格:无政府主义、反种族主义、反同性恋歧视、环保主义等等。

锐舞(Rave) 20世纪80年代●锐舞文化追求友爱、和平和无争斗的世界。

但其软性药物的使用使其常常受到争议。

●¡°不仅是资金的短缺,而且是高强度的跳舞和麻醉摇头丸的使用,决定了锐舞文化的风格。

它使人汗流浃背¡­¡­在这种场合,化妆是无用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所化的妆就会被完全洗掉。

由锐舞活动的兴奋所导致的异常的狂喜、超强度的身体运动和麻醉物的使用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平衡感。

¡±(里特维尔德)●“紧张理论” strain theory●对于财富、地位的追求,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对不同人的影响。

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平等的享有社会给予的合法化手段来达到目标。

那些未达成目标的,或者遭遇阻碍的人往往会高度紧张,最后导致他们采取越轨的手段。

●四种越轨方式(罗伯特·默顿):●创新:接受社会目标,但用一种非法手段去获得。

(毒贩、小偷)●仪式主义:放弃社会目标,但仍接受传统行为规范。

(失去热情的工作者)●隐退主义:放弃目标以及传统的制度化手段。

(酗酒者、吸毒者)●反叛:用新目标取代现有社会目标。

(运动发起者)●默顿揭示了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对于犯罪和越轨行为的解释作用。

正是由于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报复与不平等之间的反差,导致了剥夺感的产生,从而犯罪率、越轨率上升。

●同时,必须认识到并非没有特权的人群才会产生越轨的想法与行为,越轨对于白领及其他有权阶层同样普遍。

(三)冲突论观点●冲突论者将权力和社会不平等看成是社会的主要特征。

他们强调一个处于高层的群体,即一个权力精英,控制着刑事司法制度。

●冲突论者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并被所有人共享的想法,只是一个由统治者创造出来的神话。

特权阶级对非权力阶层的越轨行为极为重视,但也会对权力阶层过于显眼的罪行进行判罚。

●杨佳案●2008年7月1日,北京籍男子杨佳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用刀连续袭击九名警察和一名保安,导致六名警察死亡、三名警察和一名保安受伤,杨佳当场被捕。

四、社会控制●大多数的情况下,规范带来社会秩序(social order),即一个群体常规的社会安排。

我们的生活就是建立在这种安排之上。

越轨之所以被认为如此具有威胁性,是因为它破坏了社会生活的基础,即行为的可预期性。

因此,人类群体才会发展出一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强迫遵循规范的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1)引导我们内化(internalization)社会规范期望。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规范●学会相信这些规范是合理的●2)社会经验的构建●我们的社会制度构成了我们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按照社会构建其社会制度的方式形成了现实感。

在社会内部,就是通过强化这些制度和模式来强化经验,约束人们的行为。

●2)积极/消极制裁●人们大多数时间都遵从社会规范,但规范往往与制裁相伴。

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

●积极:对遵从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消极:对不遵从的行为进行惩罚。

●3)正式/非正式制裁●正式制裁是官方机构实行的社会控制,诸如法庭、监狱、学校的行政监督部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