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判定别人是否越轨,和他们为什么有权力去作出 判定。
3.社会越轨的类型
(1)依对社会规范的破坏程度分为
不从俗行为 不道德行为 违纪行为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最严重的越轨行为。
(2)依主体特征分为
个人越轨:某一社会成员违反社会、群体规 范的行为。
群体越轨 :某一社会群体、组织违反规范 的行为。
死的本能是伤害、虐待和破坏 的动力。
一旦本我失控,本能就随意表 现,就会造成侵犯他人的行为。
2.社会学的解释
(1)失范理论
提出者:迪尔凯姆 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
社会转型期-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以不同速 率转变—失范-无所适从-越轨行为。
(2)手段—目标论
提出者:默顿 失范指的是规范冲突。 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社会成员都规定了
简答: 1.依社会控制的性质,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含义和局限性。 2.社会控制的功能。
2.越轨行为的判定及价值问题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 文化类型不同,人们对行为的是非判断也不同。 (2)越轨行为的判定与群体价值 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
同的看法,从而影响对越轨行为的判定。 (3)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权力结构 对越轨行为的判定直接涉及权力,即谁有权力去
两大转变:传统向现代、农业向工业;计划经济体 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后果:原有制度规范不再适用。 一是因为体制改革使原来规范、人们活动的制
度规则不同程度地失效; 另一方面,新观念与旧观念不协调。主导价值
模糊。 社会转型期与大量复杂越轨行为的出现是密切
相连的。
突出问题:
一是群体性越轨行为增多。
(3)依行为性质分为
正向越轨行为:越轨与人们所期望行为方向 一致。
负向越轨行为:越轨与人们所期望行为方向 相反。
二、社会越轨发生原因理论解释
1.生物学、心理学解释 (1)生物学的解释 即从人的生理特征角度解释某些人为
什么产生越轨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1878年出版
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大; 对个人的文化素质有一定要求; 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唱高调。
3.依控制力的直接来源
外在控制是指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 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 反社会规范的控制方式。
内在控制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行动者本身。 是社会或组织成员用内化了的价值规范约束 和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4)标签论
标签论是一种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 展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 社会反映、他人定义的结果。正是他人给某一 行为下定义、贴标签才使这一行为成为越轨, 并引发了进一步的越轨行为。所以,越轨行为 是被社会建构而成的。
三、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
背景——社会转型期
《犯罪人论》。 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
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 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等,提出“天生 犯罪人”观点。
龙勃罗棱对天生犯罪人的特征作了如下的描述:
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 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骨同耸;齿列 不齐,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头骨及脸左右 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
负功能:
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维护了人间的不平等 制造社会冲突
2.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 追求。
约束人的自由发展、阻止创新。
总之,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社会控制,但社会控制又 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
本章主要问题
名词解释: 社会越轨 社会控制 标签论
与人性的“自然秩序”(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 被破坏,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有关。要维持 社会的秩序就必须采用新的机制,即用社会力量去约 束人们的行为,即社会控制。
(2)从社会系统管理角度分析
1834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研究科学分类时,将 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 科学类。
防止集体行为转为社会运动,冲击社会秩序。
二是有权者越轨行为增多。
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执法人员:粗暴执法
第二节 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1.来源 (1)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角度 1901年,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社会控制》一书
中最早提出社会控制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 混乱与某些初级群体的解体有关,
硬控制,又称为正式控制,利用法律、纪律、政权 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对于违反社会规范的惩戒和监管往往由固定的社会 机构进行。
硬:弹性小,边界清,普遍性,强调外部强制。
硬控制的局限性: 可以提醒、警戒、威慑,但不能激发和创造; 功能范围有限,不能控制社会生活的隐秘和
微小部分; 可控制行为但不能控制人心; 容易被金钱和权力等利用; 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成本高; 不够灵活。
第九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越轨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越轨
一、社会越轨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含义
迪尔凯姆:“失范”——失去行为规范的状态 美国社会学家:“越轨”——偏离规范的行为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
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 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规 范的行为。 社会生活中的越轨无所不在。
4.依控制手段的不同
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 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 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 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三、社会控制Leabharlann 功能正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
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 的状态。 2.维持正常生活; 3.促进社会发展。
软控制,又称为非正式控制,利用舆论、风 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无特定社会机构执行。
初级社会群体和非正式组织中常用。
软:弹性大;边界模糊;特殊性;强调主观 认同。
软控制的局限: 缺乏强制力,导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现象;
“瓜子哥”、“项链女”
目标,当社会为人们提出的文化目标与达到目的的 合法手段不一致时,人们可能会有五种行为:
适应模式 遵从 创新
形式主义
逃避
反叛
文化目标
+ + -+
制度化手段
+
-
+
-
-+
(3)亚文化群体论 当亚文化群体成员按自己特有文化规范行事
时,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会的行为规则 相冲突而被视为反常,因而被视为越轨行为。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依强制性的不同——统治与制约
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 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们去遵守 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制约,也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 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 控制方式。
2.依控制的性质—硬控制和软控制
之后人们将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 理,称之为社会控制论。
宏观层面的社会控制——政府管理。
2.含义
社会控制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 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 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 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不排除个 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 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 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 于用手势表达意思等。
(2)心理学的解释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 德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的本能的冲动。本能 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