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5第2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word教案 (2)

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5第2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word教案 (2)

欧姆定律的计算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深刻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三)情感目标: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3.在一个10Ω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Ω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Ω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二)欧姆定律公式:I=U/R教师强调(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Ω)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教师启发指导(1)要求学生读题.(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经物理量的符号及数值及未知量的符号.(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已知 R=807Ω,U=220V,求I=?解根据I=U/R,得:I=220V/807Ω=0.27A(板书)答:这盏电灯的电流为0.27A巩固练习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Ω,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例2】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Ω、484Ω.求:通过各灯的电流.教师启发引导(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I1,U1,R1来表示,绿灯用 I2,,U2,R2来表示.(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 I=U/R,引导学生答出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 U/R1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 U/R2解题步骤:已知U1=U2= U=220V,R1 =1210Ω,R2=484Ω,求 I1, I2解:根据I=U/R 得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I1=U1/R1= U/R1=220V/1210Ω=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I2=U2/R2= U/R2=220V/484Ω=0.45A答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板书设计 2.欧姆定律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表达式:I=U/R三、欧姆定律计算1.已知 R=807Ω,U=220V,求 I解根据I=U/R 得I=U/R=220V/807Ω=0.27A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2.已知求 .解:已知 U1= U2=220V,R1=1210Ω,R2=484Ω,求I1,I2解根据I=U/R 得通过R1的电流为 I1=U1/R1= U/R1=220V/1210Ω=0.18A通过R2的电流为 I2=U2/R2= U/R2=220V/484Ω=0.45A答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布置作业:《课本》47页3、4、5作业:做《欧姆定律》物理活页1份。

教学反思:§15.2 伏安法测电阻(2课时)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1日-- 22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确使用2. 学习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3.知道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及电路图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伏安法测电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5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2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同学们练习,让两个同学板演).(此题目是上节课欧姆定律公式的巩固应用,其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师:如何知道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呢?生:可以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压和电流。

对,我们找到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测电阻。

(自然引入,并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提出问题师:如果要测量这个未知电阻的阻值,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用什么测?生:用电压表测电阻的电压和电流表测电阻的电流。

师:根据什么公式算出这个电阻的阻值?生: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 。

(引入实验原理)师:对,R=U/I这就是这个实验的实验原理,下面请大家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写出所要的器材和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R=U/I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阻、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二、实验步骤(学生自己设计,小组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1)根据电路图把实验器材摆好。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接电路中应注意的事项:①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②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接线柱。

③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接法,闭合开关前,滑片应位于阻值最大处,同时移动滑片时,移动速度要慢。

(3)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测出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并做好记录。

电压(V)电流(A)电阻(Ω)123(4)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三、作业:写一份实验报告教学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