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宋明理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第3课 宋明理学07-1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真题

第3课宋明理学选择题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D2、(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3、(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D4、(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D5、(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 A6、2010·上海单科·T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C。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为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本题应该不难选择。

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即“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7、(2010·新课标全国·T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命题立意】本题以王安石的言论切入,巧妙考查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难度不大,符合2010年各地考题的命题主流。

【规范解答】选A。

材料信息万物之源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材料信息的核心,答题要求要回答与之相反的观点唯心论。

“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的表现;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

故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心外无物”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和题干中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相对立,故正确选项为A。

8、(2010·浙江文综·T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两大派别观点的理解区别能力。

【规范解答】选B。

题干中的“理学家”是关键信息之一,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在南宋时分成程朱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而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最终明理,由此可见A、C、D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心学派主张“心即理也”,求“理”只需进行内心的反省,因而心学派被程朱派批评做学问“太简”。

正确答案为B。

【类题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系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9、(2010•广东文综·T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诗句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考查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句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即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而A、B、D均不符合诗句“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一关键信息。

10、(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

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需抓住每个建筑图中的文字。

【精讲精析】选B。

因为图②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④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仁、正义思想;而图①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③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

由此判断B正确。

11、(2011·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

反映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合其他学派而发展完善。

关键词是儒者、道士、僧人、唐宋。

【精讲精析】选A。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正确;B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末,不是唐宋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D项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

12、(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思路点拨】本题以陆王心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精讲精析】选A。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范畴,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13、(2011·福建文综·T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思路点拨】本题以《唐律疏议》的记载切入,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中等,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精讲精析】选D。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材料大意为: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

“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

“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

“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14、(2012·海南单科·T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佛教传入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所述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解析】选D。

材料中说明佛教传播使父子不和、君臣不义、夫妇疏远,朋友关系不和睦,而儒家伦理观强调三纲五常,佛教影响与儒家伦理相冲突。

A儒家传统观念仍然是主流;B 材料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性;C材料没有体现佛教融入本土文化,故答案选D。

15、(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北宋理学的观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阴阳与万物、仁的关系。

【解析】选A。

材料考查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万物又产生“仁”。

B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C材料不是说明阴阳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D周敦颐阐释的是儒家的思想而非道家的思想,故答案选A。

16、(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2)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

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

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

②是理学名著,它糅合了外来佛教思想;④是康有为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故二者均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