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作文《妥协与退让》课件

高中作文《妥协与退让》课件

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标题是让阅卷老师慧眼为之一亮的第一点 标题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 标题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目前我们拟题存在的问题:
1.题目偏离材料的限定。 2.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
3.题目过长,显得松散。 4、题目没新意,落入俗套 5、题目没有韵味,缺少文 采
例: 关键词: 正能量
保险拟题: 焕发正能量 传递正能量 这就是正能量 正能量,我们需要你第三种模式:创新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的操作方法:
在材料作文中,先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 、关键句,再围绕主旨意思发挥想象和联想 能力利用各种手法拟题。
中心话题:正能量
创新拟题:
比喻 《正能量——我们的加油站》
比拟 呼告
例题解释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现
在,社会上对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一
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
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可称
为“正能量”。
你对“正能量”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 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抒 发感情、议论说理。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且不论最后成功与否,不都是一种顽固的懦弱吗?
反观之,智慧的妥协并不等同于对现实
投降、卑躬屈膝,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
之任之。正如流水为高山所阻便分流而去,最终
合而为一,蒲苇之韧亦是对心如磐石的坚持,不 过多了几分豁达圆融之意。
圣哀克里苏佩里曾将智慧的妥协定义为“用一
时去换取更长久的东西”.由此观之,适时的妥
人生的圆融之美(55分) 于妥协中迸发(55分) 身似蒲苇,心如磐石-- 适度妥协,丰满生命(55分--)熊鑫
心成志坚,事成心柔 (57
分)
左手执方,右手为圆---
妥协的智慧(54分)
-张紫君
刚柔相济的人生艺术(55分)
【存在问题】
1、偏离题意:有的同学话题化审题,只写 妥协,而非妥协与坚守之间的关系。
作文专题写作指导 2015年
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
——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必须明白拟题的重要性
心理作用: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对于作文,首 先跃入阅卷者眼中的是文题,题目的好与否直接 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题目不好,也会 影响到得分。
评分作用: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实 际上,由于前二者的原因,如果不拟题或拟题不 当,其隐性失分绝对不止一两分。
之韧;然而纵使河流一路蜿蜒曲折,其终将东
流入海,这是水对大海的坚持,是水的磐石之坚。 江河无心尚有妥协之智,于人生而言,妥协与坚 持并举、蒲苇之韧与磐石之坚共存又有何不可?
然而,在这个被消极情绪笼罩的时代,流水 的另辟蹊径却常被贴上“懦弱”的标签。诚然,
勇于直面困境,攻坚克难是对意志的磨砺,也是
生命的意义所在。但若一味固守穹庐、畏于变通,
文题再现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 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 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 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第一种模式:保守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的操作方法:
在材料作文中,直接以从材料中提炼出 来的中心话题作为作文的题目。
例: 中心话题:正能量
保守拟题: 正能量
第二种模式:保险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的操作方法:
在材料作文中,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话题 ,再用添加前后缀法、造句法扩充标题,拟 出的题目通常就是文章的观点。
维持南方种植园经济运转的黑奴制度;各州让步 了,他们废除了混乱松散的邦联制,确立了严谨 有序的联邦制,自此美国重获新生。十三州众口 一词,是蒲苇之韧;望祖国团结统一,是磐石之 坚。既已心如磐石,又何妨身似蒲苇?蒲苇之韧, 何尝不是一种磐石之坚?
蒲苇自韧,是以百折不挠;磐石自坚,成其 岿然不动。文革十年浩劫中,巴金作为享誉各地 的作家首当其冲地接受了狂风骤雨的洗礼。在那 个黑暗的年代,住牛棚是风潮,阴阳头是时尚, 批斗会是家常便饭,红卫兵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风云惨淡间,巴金选择的是将身体弯曲成一个 惊人的弧度,把满腔忧愤深埋心中。然而在一切
《与“正能量”同行》 《让“正能量” 芳香四溢 《》尽情释放你的正能量》
反问 《生活岂能无“正能量”? 对偶 《》积蓄正能量,疏导负能量》
并列 《正能量和负能量》
何妨让步且前行(58分)
制形而变,执心以往(58分)
于守望中践行理想(56分真)正的勇敢是富于弹性 做理性的妥协者 (55分) ----李子璇
协是一种带有韧性的坚持。尤其是当面临着一个 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困厄时,蒲苇之韧便更带有 舍末求本的意义。1787年,美国费城的一个普 通的议事厅里,诞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妥协— 1787年宪法。来自各州的与会代表在几个月的 唇枪舌战之后终于静默地各就各位,平静的面容
之下,痛苦与解脱取代了暗潮汹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 制宪会议中,北方州妥协了,他们默认了
步,此种妥协岂不是止于流俗?春秋有勾践受辱 吴宫为雪国耻日夜卧薪尝胆,唐朝有太宗为行 “民贵君轻”对皇权遭挑衅隐忍不发。“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是他们为 坚持毕生事业而妥协于生理的残缺;鲁迅弃医从
日过着的矛盾生活,看到的是他在厚重《忏悔录》 中抒发的一介文人对初心的坚守。身不由己时,
他没有以心为形役。因为蒲草之所以柔韧是出
于对磐石的坚守,而人之所以适时妥协是为了心 灵的永不妥协。
马克思说:“形式不过是内容上的形式,那
么是没有价值的。”若非为了隐匿心中的磐石, 蒲苇之韧有何意义?若非为了坚持原则而暂时让
2、行文于一个平面滑行,堆砌事例和名言, 观点无推进,同一论点在行文各段不断地 重复着。文章的说服力弱,质疑批判性不 强。
3、有较多学生挖掘材料比较肤浅片面,抓 住材料中只言片语(如“妥协”等)来切 入并以之为议论主旨,文章无更深的思考 度。
身似蒲苇,心如磐石
在高山大川面前,河流去直求曲,化为委婉 环绕的姿态,这是水与大地的妥协,是水的蒲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