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教育目的测试题01

第三章教育目的测试题01

第二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 A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2.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D )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3.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第一个教育目的是1904年颁布的( D )。

A.《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B.《戊戌变法纲要》
C.《天朝田亩制》
D.《奏定学堂章程》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任务
C.教育的内容
D.教育的规律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D )。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
B.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既从事体力劳动,也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智力劳动或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B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长教育
D.继续教育
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A )。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0.素质教育是以( B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2.确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 A )。

A.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B.理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C. 感性价值观、个人本位
D. 社会本位、感性价值观
二、解释名词
教育目的(狭义)个人本位论德育智育
二、1、教育目的(狭义)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2、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
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活动的一种教育的理论。

3、德育: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或: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
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4、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三、辨析题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4.简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方针(教育总方向、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
1教育目的(国家统一的人才规格)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人才的具体规格)
3课程目标(每门课程)
4教学目标(每节课)
2、教育目的的功能:(课本43页)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课本45页):1)社会因素的制约
2)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3)时代的制约 4)未来社会的教育理念
4、简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
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简评:这种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2)社会本位论: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孔德他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简评: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今天应该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来。

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完全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正确的,必须避免片面的思维方式。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论述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实现吗?为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问题: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六: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