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阴阳五行
理解:(1)阴阳转化是质变过程 (2)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3)转化条件:“重”、“极”
应用:“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本质的标志。 阳主升,阴主降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属阳,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等。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1)阳盛则热
——阳邪亢盛,表现出热的病变。 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 阳盛可导致阴液的亏损,故“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性质而言;“阳盛则 阴 病”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
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 同 一范 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 之上的。 (三)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三)明清时期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 吴又可——“戾气说” 《温疫论》 清代·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篇》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创立“命门学说” (四)近代和现代(略)
七、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一种医学观念,又称医学观念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 医学模式
导
论
思考题
• • • • • • 中医怎样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辨证诊治的优势有哪些? 中医学中的辨证观点主要表现在哪些? “症”“证”“病”的基本概念如何? 用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是什 么? • 阴阳偏胜偏衰疾病的治疗原则各如何?
2)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3)阴阳互损
——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 时出现阳虚的现象 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 时出现阴虚的现象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 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 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 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 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 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 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 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 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 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 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 不可更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天地之气与人体
2)季节气候与人体
3)昼夜晨昏与人体 4)地域方宜与人体 5)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辨证论治
1、症状、证候、疾病的区别与
体征——医者的客观检查 社会行为异常——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
2)阴盛则寒 ——阴邪亢盛而表现出寒的病变 表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 阴盛必然会出现阳气损伤,出现寒象,故“阴盛则阳病” “阴盛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而言。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
——阳虚:阳气虚损。 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 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微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理解:(1)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2)阴阳对立双方又是互相克服,相推 相感的. 应用:阴平阳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 统一,维持阴与阳之间的 动态平衡.(人体正常状态)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魏晋、隋唐时期 1、晋·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2、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
著 3、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1、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
2、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 3、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 4、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哲学基础: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学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
理解:(1)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2)而是处于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 减, 此进彼 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3)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 应用(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四)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 转移、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气分阴阳,人体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是阳气的后盾,阳气是阴气的屏障。
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部位: 上半身——阳,下半身——阴; 体表——阳,体内——阴; 背部——阳,腹部——阴;
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一)中医学 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 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 统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指导思想-------整体观念 核心------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 诊疗特点------辨证论治
二者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临床上:阳盛则热——实热;阴虚则热——虚热 阴盛则寒——实寒;阳虚则寒——虚寒 阳损及阴——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 阴损及阳——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 阴阳两虚——虚寒虚热并存
(4)阴阳转化
——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 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转化为阴证。
脏腑: 五脏——阴,六腑——阳; 心、肺——阳,肝、脾、肾——阴;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 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 经络: 经——阴,络——阳 气血:血——阴,气——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 矛盾运动。 营养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 功能活动又是营养物质的功能表现。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第二节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学说
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八、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含义 ——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 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在形态结构上,相互联系 2)在物质基础上,具有相同性(气、血、精、津液所 成) 3)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作用
(二)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关系. 理解:(1)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根 据. 应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绝,精气乃竭”
(三)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 运动。
(二)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 以“火热”立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 过极皆能化火”;药用寒凉 称为——寒凉派 (2)张从正 认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创“攻邪论” 用药以攻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 法 称为——攻下派 (3)李杲 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 “脾胃 论”,治疗,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 称为——补土派 (4)朱震亨 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
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
规律 2、阴阳的相对性(1)相互转化性
寒证与热证的转化;物质转化为功能,功能转化为物质
(2)无限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疾病由若干症候组成,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2、辨证和论治及其关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 性质的
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证候
——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 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 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 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