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实验班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史记论文题目: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学生姓名:陈耿锞学号:56022120402014年 5月2日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摘要: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原先的小人物刘邦一举夺得天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其中与他们二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

项羽有着强大个人武力,却又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意识;性格时而残暴,时而又妇人之仁。

最为关键的是项羽不善于任用人才,刚愎自用,多疑猜忌。

刘邦这个人,是下层出身,贪财好色。

但是又心计颇深,善于随机应变,有着帝王的冷酷与无情,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听从属下的意见,并且能主动放权。

关键词:性格项羽刘邦楚汉战争1、项羽性格浅析1.1、项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缺乏长远的目光和耐心。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①其人年幼之时不欲学书,不想学剑,却想学万人敌。

不过不知道是他自己年少轻狂,随口一说罢了,还是真的想学。

但是浅尝辄止,不肯竟学,也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没有什么耐性。

当然也可能是项羽本身天资聪颖,窥一斑已见全豹,不屑继续学习,不过从项羽后期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②项羽初见秦始皇便有取而代之之心,可见项羽的野心之大。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之下,项羽把这样的话公然宣之于口,也可以看出项羽的目光短浅。

若是当时被有心之人听了去,恐怕便只能身首异处了,抄家灭族了。

项羽在成就霸业之前是这样,有所成就之后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③当时鸿门宴刚过,刘邦率军已经逃跑,项羽挥军进入咸阳。

天下未定,可是项羽便欲东归,没有一点长远的目光。

不得不说,项羽目光短浅的性格对他后来的失败有着很大的影响。

1.2、项羽充斥着暴虐,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也有着仁爱、恭敬的一面,然而在关键时刻又会妇人之仁,不过果断坚决。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①②③: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心。

故曰其强易弱。

’”①这一段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②这是刘邦手下谋士陈平对项羽的评价。

从他们两个人的口中都可以看出项羽在平时生活中,对治下百姓的有着仁爱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仁爱的一面是只会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才会展露。

但是对于其他人特别是对待敌人的时候显的格外残暴,稍有不顺,便坑卒屠城。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阬之。

”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是,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④外黄不下。

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

”⑤“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余万人”⑥诸如此类在史记多篇中皆有记载,项羽之暴虐足可见之。

但是项羽对刘邦却又妇人之仁不够果断,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也正是这次项羽的失败为最后刘邦的获胜奠定了基础。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⑦先不论曹无伤的意图,但是范增作为项羽手下的头号谋士,已经做出这样的意见,而项羽自己也可以明确的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换一个君主,必然会把刘邦除掉吧。

但是项羽偏偏放走了刘邦。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⑨项羽默然不应,最后还收下了刘邦送给他的礼物,前后差距之大,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细细想来,也可以理解,就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说,项羽远超刘邦,就地位出身来说,二者也完全不能比较,项羽恐怕从心底里就对刘邦充满着不屑与鄙夷,因此项羽本身对这场暗杀恐怕便是不赞成的。

1.3、项羽生性多疑,不善于用人。

在我看来这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①: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②: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③④⑤⑦⑧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⑥: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①陈平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之一,他曾经投靠过项羽,但是不被重用,从而归顺了刘邦。

陈平明确的点明项羽任人唯亲,即使有才能也不能得到任用。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陈平曾跟随过项羽,了解项羽的性格,知道他为人猜忌,手下谋士不过数人,反间之计大有可行。

事实上最后项羽的确中了反间之计,逼走了范增。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

项王许之。

”③不过几句话,一件小小的事,项羽就疏离了范增,可见项羽猜忌心之重。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④就项羽为人刻好印信之后,把玩坏也不肯给的细节,可见项羽对权力掌握的一种疯狂程度,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

1.4、项羽性格小结钱钟书先生曾对项羽做了如此评价:“言语呕呕”与“喑啰叱咤”,“恭敬慈爱”与“傈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⑤却是将项羽性格中的矛盾之处很好的概述了出来。

2、刘邦性格浅析2.1刘邦有着贪财好色,言实不符的毛病。

这也是由于刘邦的出身背景有关。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⑥“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⑦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便是如此,即使后来成就一方诸侯,一代帝王之后同样没改掉这个毛病。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⑧一代帝王对臣下做出这样的事情,恐怕也是历史少见的了。

但是也恐怕就是这样的性格才让项羽放松了警惕,从而在鸿门宴上,刘邦逃脱了一命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邦这种性格缺陷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见的。

2.2刘邦的性格中有着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一面。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王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虽急①②: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③: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④: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⑤: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⑥⑦: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⑧: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①“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②项王怒,欲杀之。

为了自己逃命连自己的亲生儿女,生身父母都可以抛弃,不得不赞叹刘邦的冷酷,不过也是帝王本色吧。

帝王之家无亲情,这是历史最直观的表现。

后来刘备摔阿斗,便是其家学渊源。

2.3:刘邦最突出的优点便是知人善用,同时对自身有着准确的定位。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③这刘邦夺取天下后,自己做的一个评述,不得不说,刘邦的确很有自知之明,对人才的任用上也把握的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把权力在适当的时候放出去。

虽然在事后也会把权力收回去。

甚至在天下安定之后,谋杀了众多有功之臣。

2.4刘邦善于随机应变,这也是他每每能保全自身保全自身,从而夺得天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

’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

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⑤这是2个很小的细节,但是能很的表现出刘邦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的确一代帝王不可缺少的技能。

3、小结项羽,刘邦两个人在性格上各有优劣之处。

相比来说刘邦的缺点更加明显,但是项羽的缺点却比刘邦更致命。

特别是在于人才的任用上成了项羽最大的问题,首先项羽本身谋略水平不高,又缺乏长远目光,还没有别的优秀人才辅助,而刘邦能知人善用,一来一去之间就造成了极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整个楚汉战争的走向。

4.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版2、钱钟书《管锥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①②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③: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