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练习题2005。
12。
17。
第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填空题1.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是科学的认识功能;二是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2.科学研究的类型,一般最常用的科学研究分类,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3.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
4.人类进入“科学实验时代”,其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和伽利略。
5.在电力技术革命期间,1866年,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6.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19世纪是每50 年增加1倍;20世纪是每10 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世纪是每 3 年至 5 年增加1倍。
7.当代科技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前者是线性的,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后者是非线性的,即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
两者是互补和合作的。
8.对于“科学技术是产生力”的思想,马克思从历史的眼光进一步作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实践最为丰富、深刻和卓有成效,把握时代脉搏,最新提出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产生力”的论断。
9.无线电技术,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飞行技术起源于美国。
二、简答题1、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所要研究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它所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自然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它所要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的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2、四大发明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有段行动的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简述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1)17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经蒸汽机为标志的机器和工具技术,产生了世界第二次产生力的高潮----产业革命。
(2)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三次生产力的高潮------化工技术革命。
(3)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电力技术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世界进入第五次生产力发展的高潮-----技术综合创新的高科技时代。
4、简要回答在第五次生产力发展高峰时期,日本“科技起飞”的具体做法?(1)以优化经济结构为导向,向重点工业倾斜(2)着眼于技术引进,立足改进,以利于队伍成长为目的确定发展技术政策(3)改变科研体制,适应大量引进技术的需要(4)让“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在企业生根(5)技术要在离产品最近的地方下功夫(6)成败兴衰在于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人5、什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新阶段?(1)1945——1955年,第一个10年,是以原子能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
(2)1955——1965年,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3)1965——1975年,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4)1975——1985年,第四个10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5)1985——1995年,这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第五个10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在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6、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50年代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10年增加一倍,当前是每3 年增加一倍。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5次伟大的变革,它们分别是核能的利用;进入外层空间;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微处理机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目前,人类又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综合化,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使命是把经济搞上去,它的真谛在于科技与经济要一体化,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三、论述题1.论述“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的事业。
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科学的概念:(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比如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即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各种物体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而元素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组成。
反之,电子,质子,中子按照规律排列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元素,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它是真知。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的学科,学科又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组成的体系。
比如,人们把物质结构及其所遵从的规律认识;对物质运动及其所遵从的规律认识;对物质相互作用及其所遵从的规律认识等知识单元组成了物理学,把对变化及其所遵从的规律的各种认识单元组成了化学,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又可以组成自然科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哲学,管理学又可组成社会科学。
所以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的事业。
现代社会,科学活动已从个体活动或松散的群众组织进入了国家规模,人们已把科学称之为“大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即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理解:(1)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2)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3)指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4)指出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5)和科学一样,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体系”上,即技术是成套的知识系统。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最终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科技兴则国兴,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是现代建设的关键,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抵御和平演变的重要保证。
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科技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难以巩固。
近年来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剧演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的大变动时期,国际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的竞争,首先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竞争。
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人民群众真正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必须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在两种制度的交量中,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把经济搞上去,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我们面临的竞争态势是相当严峻的。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发展高科技,力图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抢占科技的制高点,以维护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们也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亚洲四小龙”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所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这不仅关系到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的大事,而且还是国家长久治安的政治问题。
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就会被动。
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有了更强大的物质基础,这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时邮局不断用事实教育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正像邓小平所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个斗争过程,也是个说服教育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个世纪,我们建设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再进一步说服他们,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使社会主义再度辉煌。
第二部分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一、填空题1.人类迄今认识到: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可归纳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其中,弱力和强力在宏观世界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它们都是在很小的距离内才起作用,只有在微观世界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才显示出来。
其中引力和电磁力,在宏观世界中能直接观察到,因为它们发生的距离很大。
2.根据作用力的特点,粒子可以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强子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五种。
其中轻子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轻子共有六种。
其中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8 种。
3.在粒子物理中,通常称100兆电子伏以下为低能,100兆电子伏到3吉电子伏为中能,3吉电子伏以上称为高能。
4.1998 年我国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5.太阳系有九个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本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以及行星、卫星、小行星、慧星及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占整个系统的99.8% 。
太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行星的轨道几乎都在太阳的赤道平面内(共面性);它们不仅都以同太阳自转相同的方向公转,而且除个别外,其它行星也在同一方向上自转。
6.宇宙的物理演化史告诉我们,宇宙发端于距今10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
大爆炸后1秒,宇宙的温度为100亿K,如果再上溯到百分子一秒,温度将上升到1000亿K。
大爆炸从3分钟以后经过约70万年,宇宙的温度降到1000亿K。
大爆炸后4410-10-秒,发生超统一相变,引力作用首先分离出来;到大爆炸36秒,大统一相变发生,强作用同电弱作用分离;到大爆炸1010-秒以后,弱电相变发生,弱作用和电磁作用分离,完成了四种作用逐一分化出来的历史。
7.地球是太阳系第三颗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 1.496 亿公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9.79 公里/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