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①农村的贫困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
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
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
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
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
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
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
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c.部分退休职工;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福利制度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无法为其提供摆脱困境、永不落入贫困的机会,这也是福利制度在反贫困作用中明显的局限性。
d.福利制度也导致费用越来越高,政府的财政包袱沉重,从而在福利问题上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
②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福利制度只是防止穷人更贫穷,而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则是为了消灭贫困。
反贫计划不管在规模上、作用上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上均无法与福利制度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缓贫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增加穷人收入机会的特别计划70年代,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对GNP增长战略进行了调整,以求在经济总增长的效益缓慢地渗透到特定贫困群体的长时间里,有一些特别计划作补充。
印度、泰国、印尼、韩国等国,都先后兴起了以“农村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缓解贫困计划。
b.以解决穷人某个社会特征为目的的社会计划社会计划即以解决贫困人口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目的,这类措施可以直接改善贫困人口某一最严重的社会贫困特征,制止其继续发展与恶化。
其基础是国家的公共资金,它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2)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①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社会服务部门通过社会工作者对贫困者提供直接的个人服务,这些服务是多层面的,其中包括个案辅导和团体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对贫困者进行个别辅导与服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a.要尽可能地设法接触贫民,并对其说明何以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这种帮助的性质与程序如何;b.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引导,从与贫民接触开始,就要向他们说明他的问题、所处的情况以及应努力的方向;c.要正视贫困者的实质需要,即对贫民的一些生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实质需要,要即时提供;d.注重资源协调,贫困常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工作人员要联络、调动、协调有关的社会资源,通力合作。
除了直接对贫困者个人服务外,用团体工作方式对贫民的服务也是经济、可行和有效的。
比如,运用团体工作程序可使贫民子女从互相接纳、彼此支持等作用中,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健全的人生理念。
②贫困社区的社区发展工作a.贫民区的社区发展工作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
联合国成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社区发展运动,即以乡村社区为单位,开展全面的地方建设运动。
之后,社区发展计划开始应用于城市社区和发达国家,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b.社区发展强调参与、合作、社区自助、领袖培训等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全面的发展,在方法上注重教育与组织的双重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缓贫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c.美国学者柯林纳德主张,要推行低收入社区自助教育,培育当地人才,创立新组织,给予贫民荣誉,并掌握急难时机,唤起更生的愿望。
在运作上强调以下四点:第一,唤起社区意识;第二,促成社区自助;第三,训练当地人才;第四,配合政府援助。
③参与设计并实施缓贫计划a.项目规划社会工作者深入到社会底层,了解社区与村民的问题与需要,甄别贫困家庭,确定扶持对象,与村民共同讨论逐渐形成设计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十分重视村民的认识与感受,根据他们的切实需要,确定改进与发展的方向。
b.目标组的参与贫困者的能力建设社会工作者不把贫困者简单地看作被救济的对象,而是鼓励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为其创造条件,使之加入缓贫活动的各个过程之中,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这种主动的参与机制是以不断加强贫困者的能力建设为前提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贫困者的主体意识。
针对贫困者听天由命等惰性心理,能力建设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励贫困者,令其觉悟,使其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不是命运或天命,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第二,建立参与组织。
社会工作者在缓贫实践中把建立贫困者的参与组织作为工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并在组织中帮助成员学会相互信赖,共同作出决议,逐渐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贫困者生产生活以及各方面活动技能的培养也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向贫困者,向其传授诸如识字、管账、家庭卫生、计划生育、农林牧副渔生产等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可增强贫困者改善现实生活的自信心与能力。
c.培训第一,培训活动的对象包括规划人员、项目官员、执行人员、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等多种层面。
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的培训。
第二,在进行培训之前,先要作培训需求的评估,旨在确定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形式。
对贫困者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其改善生活状况的需要制定,最好由贫民自己提出。
培训的具体方法可采用授课、小组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3)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的新取向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社会福利模式未从根本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贫困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反映了反贫困的某种转向。
①资产建设理论a.资产建设理论的提出资产建设理论是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在其著作《资产与穷人》中提出的。
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
b.资产建设的含义资产建设是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
发展是通过积累资产与投资而实现的。
资产为人们提高长期水平的物质投资提供了保障与资源。
如果家庭想要长久地改善其生活条件,就必须就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和积累。
c.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资产与穷人》一书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个人发展账户。
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建立在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②社会投资理论a.社会投资理论的完善1995年,美国社会政策学家米奇里出版了《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性视角》书,阐述了发展性社会福利的观点。
在其后的论文中,他在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其社会投资理论。
b.社会投资理论的要义社会投资理论的要义即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将以再分配与消费为取向的社会政策转变为以生产和投资为取向的社会福利政策。
c.社会投资理论的主要论点第一,将成本—效益方法应用于社会福利政策,提升社会福利的成本效益;第二,在社会福利政策中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第三,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加强对低收入社区的投入,通过强化社区合作关系发展社会资本;第四,鼓励资产积累,鼓励低收入者建立个人发展账户;第五,促进积极的生产就业;第六,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第七,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以利于福利对象的社会参与。
3.试述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法。
答: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法主要有:(1)对基本需要的保障——社会救助①传统城乡的社会救助我国城镇社会救助主要针对三部分人:a.三无孤老。
这种救济一般都是终生长期救助,又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方式。
b.困难户救助。
这种救助多为补助性的,以保证其能维持最低生活为限度,多为不定期不定量的救助。
c.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
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对孤老残幼和对贫困户。
对三无孤老的救助也是分为在乡敬老院集中供养与在家分散供养,在家供养主要实行“五保”,即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
农村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以乡镇统筹为主、国家拨款为辅,救助标准也因各地生活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在家庭收入调查基础上的收入补差制度。
低保对象分为两类:a.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b.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即为补差。
计算补差额所依据的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
内容包括:第一,救助方式主要是现金救助,也有实物。
第二,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第三,服务输送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属地管理,民政部门主管,街办、社区、社会组织具体实施。
第四,资金财政部负责保障资金,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
(2)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扶贫开发指导思想的确立,扶贫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在管理体制上改扶贫资金的财政拨款救济(无偿使用)为主为银行贷款扶持(有偿无偿相结合)为主;改资金的分散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重点使用;改单纯的政府扶贫为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改资金物资的单纯投入为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