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化
答:广义的“现代化”一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
狭义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2.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3.依附理论
答: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二、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
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
而在这当中,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的过程。
如果没有工业代替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其他的经济现代化均无从谈起。
(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保证。
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把握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种能有效协调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获得民众对现代化的自觉参与,民主化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城市化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
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工业化和人类活动集中化的必然结果。
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集中表现在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即科层制的建立上。
但在今天,古典的科层制也正在遭遇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探寻新的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5)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
2.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历史变革,现代化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它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原有面貌,用一套与以往几乎全然不同的“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了“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断裂”。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
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
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这使得那些只希望在某些领域(如技术或经济领域)进行现代化,而在其他领域则维持传统面貌的现代化努力往往得不到成功。
当然,由于起始条件、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现代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展开的时序模式还是会有所不同。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
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
因此,迄今为止西方以外的国家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
这就又在非西方国家中引发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土化”成为这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卷入到这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来,并将它们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在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整体中,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事情都不再是一些相对孤立的事件,都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迅速发生程度不一的影响。
这使得对每一个卷入了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内”和“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了相对的性质。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
由于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将日益增加,世界正在日益趋于同质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从某些方面(如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来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
但从另一些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等)来看,现代化似乎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这使得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始终构成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如影相随的重要成分。
3.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
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
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
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
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
有利的一面,尽可能规避不利的一面。
4.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
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过去的殖民地经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些都会使这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人民自觉地将现代化作为维护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即使是在本社会内部缺少现代性积累的情况下,也必须强行启动现代化。
因此可以说,这种现代化实际上是落后国家为摆脱现状、加速社会发展所做的一种自觉的努力。
表现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政府要直接介入现代化进程,并往往成为现代化的最主要的推进者,而且,由政府制定和组织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往往成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实践上看,有的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确实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而受到挫折,但就总体而言,由政府进行的有计划的现代化努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一个国家越是落后,这种作用就显得越是突出。
(2)如果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那么,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特别是在其初期阶段上,主要的手段则是采借。
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开始启动的时候,现代化已不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①这意味着后发国家可以在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现状中间接看到自己现代化的前景。
②在早发内生型国家那里,现代性因素已有了可观的积累,特别是在技术层次上,这些成果可以通过采借而得到。
采借的过程当然会充满风险,但后发外生型国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同样的创造过程,有选择的并附之以创新的采借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中
(特别是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
采借而无需重复创造,无疑可以加快这些国家现代化的速度。
(3)自由民主而推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社会力量则明显不同。
(4)现代化的起点低,在现代化启动之后会面临一系列的“补课”任务。
在许多后发外生型国家中,现代化的启动是较为容易的。
一次成功的革命,一届新政府的上台,甚或是一次军事政变,都可能成为现代化的起始点。
一夜之间,现代化的过程开始了。
外部环境的逼迫,国内人民渴望发展的愿望,都可以成为这种现代化的直接动因。
然而,现代化的启动虽然用很“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但现代化启动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却相当复杂。
这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代化起始时的条件问题。
5.“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答:(1)发展逻辑的改变
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将“早发展”国家称之为“内源发展者”,把“后发展”国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后来者”。
①现代化的“后来者”的优势:
a.他们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因而对于自己的行动方向能够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
b.有可能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现代化国家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设备和组织模式;
c.存在着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
d.后来者国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其他国家或地区已达到的成绩而加强其领导;
e.可以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获得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②“后来者”面临的不利因素:
a.为了进入现代化过程,后来者必须一开始就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从事许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