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案)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自我评价
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展示,这是一个尝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有一部分学生没办法检测出他到底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没有。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作业或预习
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板书设计
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
教 师
江秋莲
单 位
白云区江高二中
课题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初一时学过《看云识天气》,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说明文中,又详细学习巩固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就为自学第四单元的说明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学生对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点应该不难把握,稍微欠缺的应该是如何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