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们把类看做是自 己的本质,而动物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类。 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 包括在人的类本质之中,二是自由自觉地社会性的劳动。 “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 机能,是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 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 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相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 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本来是维持的生活的手段,但是异化 劳动使得这种关系变了,生活对于他自己来讲不是维持生 活了,而是维持自己的生存。(《1844手稿》)
(五)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 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 的观念体系
2.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 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 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假意识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 2.涂尔干的社会方法论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1.社会整合或社会团结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整合的类型即社会类型的划分 3.社会团结的危机——社会解组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1.自杀的定义 2.自杀的类型 3.自杀的控制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1.涂尔干的社会建构——道德社会+道德个人 2.评价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1.涂尔干的双重社会观——客体社会;理想 社会
社会——理想的中心——宗教——集体仪式——集体 生活——崇拜社会的本质
《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明显是社会性质的 ,宗教表现是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实在集合群 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他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者重 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社会学第三讲
——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
社会学 张贯磊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理论 (一)唯物史观 (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考) (三)剩余价值理论 (四)异化理论(考) (五)意识形态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及方法论(考) (二)社会转型与失范(考) (三)社会失范的表现——自杀(考) (四)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考)
三、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一)理解社会学方法论(考) (二)政治社会学(考) (三)宗教社会学(考) (四)对韦伯的评价(考)
四、大综合
一、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从商品化的角度开展对资本主义社会 1.产品商品化与劳动力商品化构成了现代社 会的关系基础 2.社会的发展动力源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及 由此产生的资本积累动力 3.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异化和阶级斗争 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表现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构建现代社会的蓝 图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
2.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社会变迁问题——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 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 何外在于人的力量去寻找,在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
(四)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从结果的角度看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关系,劳动对象的外 化,“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但 是这种劳动的对象化丧失掉,对象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变现为异化、外化”。简单 的说就是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产品,相反人们 反倒要受这些产品的奴役。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的出卖,所获得 的补偿是工资。所生产的产品不再是属于工人自己了,相反工 人还要通过货币在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
(二)社会阶层分析框架 资本——资产阶级
土地——农民阶层(逐渐消亡的阶层)
劳动——工人阶级
阶级的定义:
首先,作为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成员的生活条件相近。 其次,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有共同的一个生活环 境。如果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较 大的差别,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型的,甚至有可能会造成 相互之间的敌对,自然就不能形成一个阶级。 再次,小农彼此之间并不是不联系的,彼此之间意识到 了我这个群体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意识,这 样相互之间才会有一个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的联系,形 成一定的组织。 最后,这个群体自己不仅意识到了这个群体的自己的利 益,并且能够自己代表自己这个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对 别的阶级形成一种依赖。 在此四点上形成的群体就是阶级。
(三)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 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 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 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 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 的费用,而这恰恰就 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 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第四,“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 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 的生产的和他的产品的关系,异己他对这些人的关系。”这种 关系在马克思的叙述中主要是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指工人与 工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指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通过这种 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了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 动的关系,就是资产阶级。(《1844手稿》)
第二是从生产的过程,生产的行为的角度去看的,即 劳动本质的异化,或者成为“自我异化”。劳动对工 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再属于工人的本质,在这样 的劳动的过程中工人不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工人每天的工作不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意义, 而是每天在生产线上从事枯燥的乏味的令人崩溃的重 复的活动,使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备受折磨,在这样的 环境下,一下班工人的想法就是赶紧逃离这样的劳动 ,不是将劳动看作是自己的幸福所在,恰恰相反,这 样的劳动形式成了自己的不幸的事情。劳动成了工人 的一种折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