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东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分析作者:潘雄锋刘立李名子来源:《商业研究》2009年第04期摘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对东北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筛选出东北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七大产业,即旅游产业、石油石化产业、交通制造业、精品钢材产业、林业、能源产业和中医药产业。

关键词:东北地区;特色产业;选择与比较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f Selecting Special Industri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PAN Xiong--(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2. Liaoning Li Jie Consulting Company, Dalian 116028 China)Abstract:Special industries prove very important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utiliz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By 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industries and location quotient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ourism industry, oi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ransi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quality steel industry, forestry industry, energy industry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re the special industries in northeast of China.Key words:northeast; special industries; selection and comparason(注:收稿日期:2008-02-28作者简介:潘雄锋(1980-),湖南浏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刘立(1968-),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GXS2D068。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特色产业是建立在大规模专业化和广泛的商品交换基础上的,是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的产业,也是因为它是基于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大,综合效益高,是区域参与市场分工的领衔产业,能够带动区域发展。

因而特色产业选取合理与否至关重要。

一、理论与方法主导产业指的是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的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和持续的发展速度的产业,因此,也叫主导增长产业[1]。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重要的外部经济性和其他间接效应,即带动作用[2]。

支柱产业指的是那些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总产出占较大比例的产业,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经过发展,可以逐渐成长为支柱产业,当然,并不是所有主导产业都能成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起“重要性”[3]。

衰退产业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下降或是增长停滞的产业,其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产业萎缩衰退。

特色产业主要是在进行区域比较中,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具有独有性,或比其他地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4],前者为绝对特色产业,后者为相对特色产业,有特色产业支撑的产业经济即为特色经济。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其表达式为[5]:产品自给自足。

因此区位商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区域已存在的特色产业,但它不能识别潜在的特色产业,潜在的特色产业的区位上相对低于全国水平,但它在未来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潜在的特色产业可通过分析区位商的增长趋势,或通过对区域特色产业的认识及与区域相关专业人士的访谈加以判断。

二、东北地区产业区位商计算与分析笔者主要通过对区位商的计算与分析来探讨东北地区的特色经济。

首先依据统计口径三大类产业进行计算与分析,然后再对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计算与分析,最后对工业内部36个统计行业进行计算与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中国经济年鉴(2007)。

(一)三大类产业分析三大类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见表1。

从计算结果得知: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区位商为0.98,第二产业区位商为1.04,第三产业区位商为0.96。

说明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有剩余,可以支持全国调剂或出口国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不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为相对弱势产业。

区位商表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落后,工业优势地位在逐步下降。

(二)三大类产业内部结构分析1.农业内部结构分析从表2中可知,农业的区位商为0.99,林业和牧业区位商大于1,而渔业的区位商则小于1,说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基本能自给自足,林业和牧业产品除保证自我需求外,还有少量剩余,而渔业产品暂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

2.工业内部结构分析表3反映,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而轻工业生产则相对薄弱,需要大量从区外调入或进口。

3.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除进出口总额区位商小于1外,其余几项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旅游业优势特别突出。

由于对外开放环境建设薄弱,所以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比较薄弱。

(三)工业内部行业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分析东北地区内部各行业的优势情况,对工业内部36个行业的区位商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区位商大于1的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热力生产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11个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0.99,近似等于1,其余行业区位商均小于1,其中,区位商最大的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区位商最小的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三、东北地区特色产业分析与确定从前面分析可知,当区位商大于1时,意味着本地产出大于本地需求,商值大于1的部分将出口到区外;反之,意味着本地产出小于需求,所缺的部分需要进口来弥补;当商值等于1时,意味着供需平衡,无需与外部进行贸易,因此,区位商等于1,是对区外贸易与否,进口与出口转变的临界点,为了更好地突出和了解区位商的含义和显示区际分工与贸易关系,将区位商统统减去1,即LQ-1。

将(LQ-1)称之为贸易比率,其含义为,某地区某行业的出口额/该地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份额。

贸易比率有正有负,正值反映出口比率,负值表示进口比率,进口比率最大为1。

经此变化,用贸易比率更为直观地表现一个地区对外贸易格局,或由区际市场占有能力所代表的区域优势的行业分布,如图1、图2所示。

图中半径轴上刻度标志着贸易比率,虚线表示贸易临界线,即LQ-1=0,正值反映出口,负值表示进口。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贸易比率最大LQ-1=0.4。

第一产业为-0.02,第三产业为-0.04,反映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优势较为明显,但优势不大,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相对较为薄弱,但是第三产业中也有优势产业,如旅游业的贸易比率达到了1.18,优势最为明显,而第二产业也有薄弱环节,如轻工业,贸易比率仅为-0.49。

图2中反映了工业行业内部的贸易优劣势状况,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前者贸易比率为3.26,后者为1.88,另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1)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72)也很有优势。

贸易比率大于0的还有木材加工业(0.36)、水生产和供应业(0.33)、黑色金属加工业(0.3)、燃气生产供应业(0.26)、医药制造业(0.22)、电力生产供应业(0.18)、煤炭采选业(0.12),也具有一定优势。

其他行业的贸易比率都小于0,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9)、皮毛羽制品业(-0.85)、纺织业(-0.73)、印刷业(-0.72)、服装鞋帽制造业(-0.72)、电子通讯制造业(-0.7)、仪器仪表制造业(-0.67)、黑色金属加工业(-0.64)、电气制造业(-0.61)、造纸业(-0.56)、金属制品业(-0.5)、塑料制品业(-0.47)、化学纤维制造业(-0.45)、橡胶制品业(-0.35)、有色金属加工业(-0.34)、有色金属采选业(-0.33)和家具制造业(-0.31)的贸易比率在-0.3以下,说明工业产品缺乏。

由此看出,东北地区的旅游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交通运输装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燃气业、电力生产供应业、水生产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煤炭开采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经济,使之成为东北地区的七大特色产业,即旅游产业、石油石化产业、交通制造业、精品钢材产业、林业、能源产业和中医药产业。

参考文献:[1] 杨公朴.产业经济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于刃刚.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陆国庆.衰退产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程选.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石树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