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三、继续学习审题,理解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其中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怔怔地伫立了……。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云牛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
又如:第8自然段是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要使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读。
我采用了评读的形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稍加点拨或适时地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
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
我认为这就是在细微之处悟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
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第8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这一自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情景激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
本课1、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录像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跌宕。
这时他们读书与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再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他们已能动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文章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以情激情。
我以自己动情的朗读、导读,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
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
与此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积累了不断创新的能量,所谓厚积而薄发,终有一日,看似简单的朗读会在学生身上汇成创新之河。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不限制他们读书的方法与形式,这种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让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
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课文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负责掌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了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第四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3.学习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一是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4.学习本课生字,要注意“愣”是后鼻音,注意“碑”“坨”右边的写法,“袭”的上面是“龙”。
“丰碑”“恶劣”“袭击”“考验”等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5.句子解析【例1】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既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又从反面突出了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难能可贵。
“冰坨”,成堆的冰块。
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例2】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析这是将军走到前面,看到的一位老战士已冻僵的样子。
共有3句话,第1句话是讲这位战士冻死在哪里。
从“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可以想像到他当时可能是由于疲劳,坐在那儿歇一会儿而再也站不起来了。
第2句话是讲老战士牺牲时的神态。
这是一个长句子,分为两层:前面4个分句讲他确实冻僵了,大雪已经落满了他的全身;后面几个分句讲他牺牲前还想抽烟,可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很镇定、安详的。
第3句话是讲老战士身上的穿着,从“单薄破旧”等词语可看出他的衣服是十分少的,也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被冻死的。
这3句话是按观察顺序写的。
【例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析“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
“丰碑”,高大的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这句话含义深刻。
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
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象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学习要点提示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并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2.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体会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和后三个自然段重点问题解析1.揭示课题。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
课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文章细致地刻画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和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
从而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此题是以“内容”和“中心”进行设问的。
可以用来分清课文的主次,也可以凭借此题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做此题时,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然后归纳整理领悟出的要点,再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述。
应抓住两方面的要点,一是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境界。
二是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体会其内心。
从而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身上落满了雪,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左手微微向前指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大雪很快就覆盖了他的身体。
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以将军为代表的战友们深深地被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感动了,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
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战友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此题是检验同学们对课文中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从中提示同学们在理解重点句时,不仅要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领悟句子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愣住了”是因为将军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并误认为这是军需处长的失职造成的后果,所以当他听说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由于惊讶而愣住了。
“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意思。
说明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
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敬佩之情,表达了对这位老红军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所以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
文中用反问句,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4.读读写写,并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湿润:潮湿润泽的意思。
例句:昨天下了一阵小雨,地面湿润了,空气显得更清新了。
(2)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
例句:天空飘浮着朵朵黑云,一会儿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
1.《我骄傲,我上中国人》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
诗歌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画卷,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振兴中国。
2.诗歌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同时,十分注意营造诗歌的画面之美:“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上我站立的脚跟”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诗歌直白抒情、风格豪迈。
“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上中国人”多么掷地有声,多么豪情满怀,多么气壮山河。
这样的句式反复咏叹,直接抒发了热爱中国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在教学时要充分把握语言上的特点,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歌抒情的特色。
3.诗歌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讲解得过细、过碎。
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
这首诗以气势取胜。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课文的关键。
在具体朗读中,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诗歌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