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一、知识概说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这种对比叫做“横比”。

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这种对比叫做“纵比”。

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

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

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

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

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思考:有哪些对比关系?美----丑错------对黑------白正-------邪有-----无成功-----失败大-----小高------低好------坏软----硬古----今中-----外善-----恶正义-----邪恶英勇-----懦怯慷慨-----吝啬【训练点一】论证方法之一——正反对比论证法【方法解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

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特别是本身就含有对比因素的题目,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知足长乐”与“知不足长乐”》等,都适宜用此法完成作文。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1、生硬对比。

有些同学正反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2、不加分析。

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事实上,我们应牢记正反对比论证的目的,不在叙例的生动、完整,而在从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所以对比之例既已举出,必然要分析其蕴含的证明论点的意义。

[专家巧点拨]正反对比论证运用得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论证效果。

一般来说,对比的各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能进行对比。

对比包括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对比以及事物进程不同环节的对比。

比如针对材料“子罕以‘不贪’为宝”,有位中学生写了篇议论文《得“宝”与失“宝”》,“得”与“失”对举,这题目就构成了对比。

接下来用对比论证层层展开分析:宋人以美玉为宝,子罕以“不贪”为宝,两人的思想出发点不同,这是一组对比;又把崇尚道德的子罕与贪图物欲的帝王、守财奴及烟鬼酒徒们对比,这是第二组对比;并列举大贪污犯杨杰和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例,再成对比。

文章自始至终对比成文,在文末得出“看待得失之不同,这里面有着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巨大分野”的结论,便顺理成章了。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

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

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如《赞公仆精神》一文,用两个事例作对比:1994年11月,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他留下的遗物是8元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任职期间,利用人民给他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样一比,孰清廉孰贪婪,泾渭分明,有力地凸现了作者的观点。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

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摸棱两可正反对比例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比论证法,用骐骥和驽马,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蚓和蟹做对比来说明学习必须要持之以恒、专一的态度。

论点:“天才出于勤奋”仲永生五年,即能写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且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是此后他父亲即带着他四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以求取钱币,不再让他学习,因此到十二三岁时,他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到了二十岁时,更是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特色了。

应该说,方仲永的天资是相当聪颖的,决非常人可比,然而即便是这样天资过人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勤奋刻苦,也是断然不可能成才的。

方仲永这前后变化的过程,正有力地说明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

例三:论点:“从谏如流”势在必行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由此可见,要想治理好国家,“从谏如流”势在必行!例四:犹豫与抉择犹豫,好比一副枷锁,缚住了人们,让机会从指间翩然滑过,让时间像流水一样,从身边悄然逝去,让人生在平淡中度过,让生命在阴暗而平静的山涧消亡。

而抉择,却是一把划开漫漫长夜的利剑,让人们踏上寻找光明的征途,让人们搭上驶向幸福的小船,让人们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人们的新年,不再渺茫。

【论证格式】:【格式一】:提出观点→ 正面举例→ 反面举例→ 论证分析【举例】:请同学们仔细分析以下内容。

【提出观点】:勤能补拙【正面举例】: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

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

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反面举例】: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

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

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论证分析】: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方法演练】:请按【格式一】进行以下论证。

(15分)【提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格式二】:中心论点→ 正面立论(分论点)→ 正面举例→ 论证分析→ 反面立论(分论点)→ 反面举例→ 论证分析【举例】:请同学们仔细分析以下内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动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得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应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共话。

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世人唾骂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

这样的人,典型的“鸡肠小肚”,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方法演练】:请按【格式二】进行以下论证。

(15分)【中心论点】: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训练点二】论证方法之二——比喻论证法【方法解读】: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