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c.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d.“关键期”问题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图式——已有经验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

使图式得到量变。

顺应——主体已经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因此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适应环境的需要。

顺应是质变,产生新的图式。

平衡——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6.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把认知发展分为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

他以人格特7.1876年,达尔文根据对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长期观察,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这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8.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婴儿期是指0-3岁的时期。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2.新生儿最初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等。

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

防御反射包括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和喷嚏反射等。

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

第二类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包括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它们会在出生后的4~6个月内自行消退。

3.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

啼哭是生理需求引起的,又是新生儿影响成人的强有力手段,能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

4.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外现和指标;(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5.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使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明显地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6.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7.现代研究表明,婴儿学习活动的最早表现是在胎儿末期。

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是:模仿学习(一种天生的能力,新生儿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最早出现食物性条件反射)、偏好新鲜刺激的学习形式。

8.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所以说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

这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婴儿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

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等。

婴儿知觉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

范兹设计的“视觉偏爱程序”研究揭示,婴儿能将图形的各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脸图案)(3)深度知觉。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发现,6个多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两个月的婴儿也对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应。

这说明婴儿的深度知觉不太可能是后天经验的产物。

9.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这实质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式。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倾向于注视他们天生偏好的图形。

(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容易注意与已有经验不相匹配的新异刺激。

(3)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10.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按记忆内容,可以把婴儿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12个月之前,主要是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提升为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11.婴儿的发音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12.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个左右。

3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婴儿掌握词汇的特点是:(1)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

涉及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

(2)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的理解重叠。

13.婴儿句子的发展,经历从单词句到多词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过程。

一岁半开始,能把单个的词组织起来组合成双词句和多词句,两岁左右开始说出复合句。

1.5岁~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14.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巴斯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划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和发展缓慢型。

15.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

基本情绪的发展:(1)婴儿兴趣的发展a.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b.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c.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2)婴儿的社会性微笑a.自发性微笑b.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c.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婴儿的社会性哭泣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哭的分化:a.自发性的哭;b.应答性的哭;c.主动操作性的哭(社会性的哭)(4)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会经历如下不同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吗吗、拒绝陌生人、愤怒抗议。

第二阶段,无法改善困境,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减少啼哭。

第三阶段,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企图适应心的环境。

(5)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a.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b.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和心理社会性驱动力);c.情绪的社会参照功能(对他人情绪的分辨,指导自己的行为,七八个月时才发生)。

16.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把婴儿依恋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接受母亲暂时离开自己,相信她会回来。

安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2)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否无所谓,实际上是无依恋婴儿;(3)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反抗母亲离开,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17.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1)反应性。

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给予积极应答。

(2)情绪化。

通过说笑、爱抚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婴儿的愉悦需要。

(3)社会性刺激。

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性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18.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的认知尚未发生。

一周岁前后,显示出明显的主体我的认知: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发展两周岁前后,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能从客体(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幼儿期指3岁~6、7岁的儿童时期,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机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主要是亲子游戏和模仿游戏;(2)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构建虚假情境,又称假装游戏;(3)规则性游戏——游戏的规则外显,角色内隐。

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

童年期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2.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1)以主题游戏为主;(2)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