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的交叉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A、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B、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C、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D、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其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的有用经验。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差异;(2)社会性——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影响人文现象的分布最基本因素,人文现象分布的历史动态性;(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研究者进入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区域;2)、比较与分类——区分人文现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常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方法;3)、类比、归纳与演绎;4)、分析与综合;5)、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1)、“老三论”:应用系统论、引入信息论和控制论;(2)、“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
6)、预测;7)、地理信息系统(GIS);8)、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
1、人地关系理论历程:1)、环境决定论:①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②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人类中心论(又称征服自然论):①代表人物: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培根、洛克等;②实质: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
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①代表人物:法国的白兰士②核心思想: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4)、适应论(又称调整论):①代表人物:英罗士培②核心思想: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5)、生态论:①代表人物:美巴罗斯②核心思想:认为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认为地理学应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6)、文化景观论:①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尔②核心思想: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就是人文景观。
7)、生产关系决定论:①代表人物:原苏联②核心思想: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志论是一种“人定胜天”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力。
8)、环境感知论:核心思想: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
9)、文化决定论:核心思想: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10)、“天人合一”论:①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古代中国②核心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
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2、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①人地系统中的“人”: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属性的人。
而事实上,人具有双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②人地系统中的“地”:“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③地理环境的属性有:数量上的有限性、地域上的差异性、制约性和可变性、有限的稳定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以及整体性等。
3、人地适应的历史演变(P22):——人地系统结构的三次重大演变:1)、从采集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演变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变4、现代经济条件:(1)、经济关系国际化;(2)、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3)、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明显的季节性。
2、农业经济的类型: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3、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
有时候,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是农业政策等;4、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消极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沼泽化、盐碱化等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洪涝、旱灾频繁、水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
5、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4)、分布集中6、工业经济活动的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7、工业布局:1)、工业布局的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
2)、工业布局的类型:①资源型:制糖、采矿等;②河湖水域型:高耗水、高耗电工业;③临海型:钢铁工业布局的演变;④临空型:“两头在外”的经济区域,如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多布局在沿海,以方便进出口。
8、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①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地域的工业部门结构。
②高耗水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大河沿岸或沿海地带。
③有些工业部门必须与可通航水体为邻,如造船工业。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市场需求等。
9、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10、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1)、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2)、自然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相对减弱,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3)、人口劳动力的影响——就业人口的素质。
2)、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2)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优势逐渐削弱或丧失:能源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4)传统产业结构知识化;(5)就业结构知识化;(6)智力型经济地域将会出现;(7)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落后的区域因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布局展现出新的面貌;(8)对企业规模的影响;(9)临空型布局将日益突出,太空型布局将会出现。
11、创办科技工业园的条件:1)、以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2)、有一片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4)、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行政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6)、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7)、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人口增长的:①经济因素②政治状况③医疗卫生状况④文化教育⑤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⑥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2、人口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低纬、近海、低海拔、城市。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气候、地形、水、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2)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3)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
5、人口素质的内容: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健康水平和大脑机能状况;(2)、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生产检验和劳动技能、经济管理才能;(3)、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主要包括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念等。
6、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了解)——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7、第三节——名词解释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的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2)、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通常用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一般将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岁)、劳动力组(15~59或64岁)、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
根据这三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类型。
3)、人口产业结构:人口产业结构的指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通常以就业人口总数为100,计算各个产业部门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