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目录第一章绪论3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3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4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5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7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7二、分学科(常考名词)8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8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8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9四、人种10五、民族10六、民俗1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0一、农业类型10二、农业景观:11三、农业区位论11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11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11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11一、城市化概念11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三、城市化机制1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12五、城市地域12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13七、城市体系1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14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15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15二、语言传播的特性15三、语言传播与环境15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6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6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16二、宗教的传播16第十章旅游地理17一、旅游文化1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7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8一、政治与政治地理18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19三、国家权利19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20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20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20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2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22可持续发展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5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7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7二、分学科(常考名词)8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8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8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9四、人种10五、民族10六、民俗1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0一、农业类型10二、农业景观:11三、农业区位论11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11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11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11一、城市化概念11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三、城市化机制1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12五、城市地域12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13七、城市体系1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14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15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15二、语言传播的特性15三、语言传播与环境15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16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6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16二、宗教的传播16第十章旅游地理17一、旅游文化1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7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8一、政治与政治地理18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19三、国家权利19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20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20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20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2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22可持续发展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斯皮克曼对“心脏地带”持相反意见。
认为影响全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而在陆缘。
他认为,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偏旱、缺水、严寒,该地人口密度低,经济相对落后,而陆缘,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密、最发达的地区。
因此,控制世界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地缘地带。
4) 多极世界模型: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1. 地理物象(重要概念3):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应在人脑中的形象。
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的,2. 地理物象成距离衰减的规律性: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3. 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特征: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地理物象也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经历发生着变化,人们的地理物象也会相应变化。
4. 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5. 地理物象简图:人们把头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描绘出来而形成的图。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1.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2.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社会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包括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3.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的时空棱柱图:开车者剩余时间较多,因此自由时间多,行为空间的范围大。
相反,步行者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都,没有自由时间,行为空间范围小。
4.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四个因素有关。
A. 自身行为特征:马歇尔消费型(理智状态中)、巴甫洛夫消费型(对外在刺激反应敏感)、弗洛伊德型(情绪性消费)、维布雷宁型消费(受团体的影响性大)B. 商业环境:商业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对其消费者吸引力。
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一般选择高级商业中心。
C. 居住环境:居住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条件D. 社会环境:所处的社会阶级、经济收入状况、职业对购物影响较大。
5. 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人们利用日常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事间的交际,交际范围小;周末、节假日即可进行邻里、同事间交际,也可进行友人、亲属见的交际,行为范围明显扩大。
总体上看,邻里、同事、友人间的交集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递减,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较少受到距离的限制。
6. 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迁移的距离偏移(迁移空间行为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性)、迁移的方向偏移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2. 内涵A.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B.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经济发展了才能保护环境)C. 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D. 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E. 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word教育资料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