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1揭示人际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改变人类疯狂掠夺与肆意盘剥自然的放纵性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在实践工作中合理地、适度地、有节制地改造自然,探索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根据。
○2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平、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开展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平发展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3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如城乡规划、国土整治等)服务。
○4研究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他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的有用经验。
在参与和处理国际事件中,人文地理学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更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
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聚落的形成,产业布局条件分析○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人和社会现象)所决定。
○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4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1理论人文地理学。
是学科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是核心和灵魂。
○2区域人文地理学。
○3部门人文地理学(分为海域人文地理学和陆域人文地理学两大并列分支学科)第一章1、人地关系理论: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代表人物:古希腊历史学家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德国的拉采尔用达尔文生物学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他把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归结为四个方面:○1直接的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影响○4人类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认为人类同其他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
评价:○1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2)、可能论。
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评价:○1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2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
3)协调论。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随人对地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论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一种全球的、动态的、综合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2、"人地系统"中的"人",含义: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特征:(1)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人类具有思维、创造能力,并掌握工具和技术,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3)都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都拥有各自生存的权力需要和价值。
“人地系统中”的"地"含义: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特征:数量上的有限性、地域上的差异性、制约性和可变性、有限的稳定性、层次性和复杂性、整体性。
"人地系统"中的"人"“人地系统中”的"地"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分布和密度深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度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
3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矛盾在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与地理环境在时空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地理统一。
人地矛盾的主导因素是人类,同时人地矛盾还表现在人与资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流比例、交流频率等方面。
第二章1、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地域性。
体现在:农业地域类型、作物结构、畜群结构的差异。
亚欧大陆湿润半湿润地区形成农耕文明。
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游牧民族。
○2明显的阶段性。
体现在:农业文明的以前渔猎采集、原始农业的游牧业和种植业、传统农业的种植手工劳动业、生态农业。
2、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第三章1、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人口的空间形式。
3、人口经济密度:是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它是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4、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5、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1、人口生命素质指数○2、ASHA指标6、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1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2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3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4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5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7、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第四章1、城市: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1从功能上看,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从景观上看,城市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人文要素为主的景观类型,具有较高的建筑密度、呈现明显的立体特征○3从聚落上看,城市是人口密集,具有统一、便利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系统、产业、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密集的聚落类型○4从系统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5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具有双重空间特征。
2、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3、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
商业服务设施,政府机构、企业、公司总部不断向城市核心区聚集带来人口和产业向心聚集的城市发展格局。
离心型又分外延型和飞地型○2、自力型与他力型城市化。
他力指: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设施建设征用○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指城市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4、突发型城市化与渐进型城市化4、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1城市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5、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1、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影响到房屋的建筑形式○2、山区村落较分散,村落规模相对较小;平原地区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3、水分条件往往成为村落形成与布局的关键因素○4、植被影响到村落建筑材料的选取。
6、社会经济环境对村落的影响:○1、人均耕地或人均土地资源占有规模是评价村落发展规模潜力的重要指标○2、交通条件对村落形态、功能的形成有明显的导向作用○3、工商业的发展对村落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加速作用第五章1.地域文化的层次关系: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2.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从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分类:内整合(物质、精神、行为三文化)外整合(地域文化综合体、新文化)4.文化扩散含义: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的特征。
类型: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以一地的居民为中介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去,其所占据空间越来越大.特点:某种文化现象由于从原分布逐步向外扩大,使其分布区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其地理空间是连续的,旧的分布位于新的分布范围内. 迁移扩散指当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另一地,其原有文化便随之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特点:○1扩散比较快,比其他扩散方式快○2带去的是地道的原本文化.6.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者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7.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最典型。
如各民族的服饰职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社会等职能影响乡土文化:区域意识8.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9.文化景观的特征:○1文化景观是人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地域单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
○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和环境的特定关系○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4文化景观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的话语体系,能直观的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10.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的布局:聚落中各种形式的房屋道路以及其他建筑物排列在空间上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格局:为经济和社会用途而划分土地的方法建筑风格:各种建筑第六章1.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2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
特色旅游资源地貌、水、气候、生物等组成要素。
○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4地理环境的渐变和突变改变这景物的形态,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