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拂.晓(fó)箱箧.(qiè)胚.胎(pēi)日薄.西山(bó)B.推崇.(chóng)藩.篱(fān)荒僻.(pì)大庭.广众(tíng)C.褶.皱(zhě)镂.空(lòu)惶.急(huáng)风雪载.途(zǎi)D.琐屑.(xiè)呵.斥(hè)荒谬.(miù)锐不可当.(dā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重峦叠嶂转弯抹角天衣无缝物竞天择B.荡然无存因地治宜长途跋涉巧妙绝轮C.草长鹰飞相安无事穷愁缭倒微不足道D.雅俗之别五彩斑澜气息奄奄哀草连天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的十分精妙逼真。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D.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芦花荡》的作者孙犁是现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B.《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是清代作家张潮。

C.《蜡烛》的作者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D.《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

作者老舍为我们展示了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圆明园的历史。

B.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C.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

D.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黄沙,黄沙,漫漫的黄沙,无垠的黄沙,让人寸步难行。

干渴,干渴,身在干渴,心在干渴,灵魂在干渴!突然,大漠深处,天际升起一轮新月,闪现宝石般的蓝光。

——呀!月牙泉!绮丽的月牙泉,你是一朵烂漫的花,点染千古荒野。

沙鸣是你的歌,云飞是你的舞。

你澄澈的胸怀里,一半蓝天,一半黄沙。

芳草、繁花、驼影、亭阁,你把塞北江南的美景,绘成一幅无与伦比的流淌着生命韵律的画!A.文段开头运用反复,强调了黄沙的无边无垠,给人们的行走带来了无比的困难。

B.文段中“身在干渴,心在干渴,灵魂在干渴”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人们干渴至极。

C.文段中“你是一朵烂漫的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牙泉对荒野的装点作用。

D.文段结尾用“绘成”一词赋予亭阁以人的行为,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塞北江南富有生机的独特美景。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共8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2分)8.文中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9.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3分)阅读《看自行车的女人》,完成后面问题。

(共11分)看自行车的女人梁晓声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

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

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她40多岁的样子,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

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

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显出莫大的无助和惊恐。

③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

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④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

“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

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是那样委屈、无助、伤心……⑤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

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

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

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

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

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

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⑥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

”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

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

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

”“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

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

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⑦这年寒冬的一天,北风呼啸着席卷着这北方的城市,纷纷扬扬的大雪在风中肆意飞舞。

那个雪后的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

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

“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

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

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⑧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

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

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⑨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

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有删改)10.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一个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四件事情。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

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分析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分)12.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生动描写出“看自行车的女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字数不超过100字)(5分)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问题。

(共9分)①北京市环保局从2012年1月21日开始通过监测中心网站等实时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小时浓度数据。

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成了媒体和百姓谈论的话题。

那么,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

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

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学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

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

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而PM2.5除了【甲】,它还能【乙】。

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 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在《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

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