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感悟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及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教学过程】㈠情景导入江淹《别赋》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柳永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面对离别,人们黯然神伤,而1290年前,当25岁的李白离家远游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从笔下流淌出了我们今天的这首《渡荆门送别》。
㈡我所知道的李白[学生活动]李白知识撷萃男女对抗赛。
[备课]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生平]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于巴渝地区,即现在的四川省。
⑴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篇,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赏。
⑵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往来于大匡山周边地区,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⑶二十五岁,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次离别家乡,从青溪出发,顺着长江,轻舟而下。
游经三峡。
渡过荆门山。
进入了江汉平原。
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
李白第一次看到宽广的平原,他看到了怎样不一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渡荆门送别》。
㈢诵读感知1.齐读,读出韵律和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三分钟背诵,抽查。
㈣了解诗意[学生活动]结合注释,明白诗意。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出示诗意]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㈤诗歌赏析1.诗歌主题探讨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赞同这样说法吗?[学生活动]讨论谈观点。
[备课]送别是肯定存的,作者写的是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不是《赠汪伦》中的……对汪伦情谊的感动,不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渴望与孟夫子相聚扬州的向往之情,不是《送友人》中的……不知要飘泊到何处,不忍分离之情。
李白写出了故乡之水陪伴诗人,万护送的动人情景,是故乡水送别诗人。
[备课]《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⑴赏析角度——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备课]公元724年,25岁的李白学业有成,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轻舟东下,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所以这种别离,既有不舍,又有激动。
“直抒胸臆”往往能带给我们心灵的美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是美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自信是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恋是美的。
同样,李白对农乡的眷恋、不舍,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也是美的。
所有最真挚的感情,都是美的。
⑵赏析角度——炼字修辞①“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②“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诗人因见到异乡的新奇景色而欣喜、激动,胸中豪情万丈,这时忘掉故乡是正常的,可作者不但没有忘,反而勾起了对乡的无限眷恋。
(异曲同工:“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③“万里”——突出距离之远,表现了对故乡的不舍。
[备课]据资料记载,诗人居住的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
我们经常说,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诗人也清楚自己脚下的那条江就是与家乡的河联系着的。
诗中没有说自己眷恋着家乡的人,但他把本感情的故乡水表现得深情厚谊,家乡水对游子的情感,不正是诗人一路上眷恋故乡的感情的含蓄表达吗?⑶赏析角度——诗歌结构①“送”直接点题。
②与首联遥相呼应3.赏析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译文:(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赏析角度——炼字“渡”字直接扣题,“远”“游”字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这三个字不仅包含着作者多年愿望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将实现抱负的激动。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怀着此种心情离别故乡,远游的李白,从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在诗人的笔下会展现出怎样的情致呢?4.赏析含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限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此联景致的特点。
(壮阔,雄浑,豁然开朗),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⑴赏析角度——炼字①“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以给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也表现了作者乘船看到景物不断变化的欣喜之情。
“随”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我们的视线也跟着这个字移动。
因为这山一动,我们就感到了一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的心灵,感受到了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
②“入”(回忆三峡描写水势浩大的句子),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③“尽”字表现了诗人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
⑵赏析角度——意象“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意象,正是诗人开阔胸襟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写照。
(绘壮景以抒豪情)⑶拓展比较——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5.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问题]给这幅画面起一个题目。
(水中映月图)“月下飞天镜”描绘了静谧宽阔的月夜景象。
“云生结海楼”描写了绮丽、奇幻的白昼景象。
⑴赏析角度——比喻想象“月下飞天镜”运用比喻,生动物象地写出了明月倒映在平缓的江面的美丽景象,与“静影沉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下”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的宁静。
“云生结海楼”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运用想象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的云霞之美。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㈥视频朗读赏析演绎诗歌之美,感受中国情怀㈦课堂结语饱读诗书的李白,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首次辞亲远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融新奇、静谧的意境。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里,雄浑奇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幽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静孤寂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