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学情分析
1.七八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李白的诗歌,对李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2.对于诗歌鉴赏能力仍显稚嫩,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背诵诗歌阶段,未能从诗人背景与诗歌语言出发,赏析诗歌意境。

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引导学生描绘诗歌画面与感悟诗歌情感为主。

教学目标
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3.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同学们在小学就学过许多古诗,其中我们学过了李白的什么诗啊?……对,《静夜思》,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朗诵?……诗中表达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思乡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

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渡(dù)荆(jīng)
教师找出学生读节奏不足之处
2.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读准节奏
4.听读,注意把握情感
5.学生齐读,读出情感
三.整体感知诗意,读懂意思。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发挥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2.两个学生读全诗,让学生评价。

四.讨论、探究问题:
(1)这首诗哪句最能打动你?请说明理由。

学生找出最有触动的诗句,在小组中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2)诗中哪些诗句点明了主旨?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点明了主旨,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五.积累拓展
李白思乡的诗:
六.背诵默写
1.学生齐背,学生主动背诵。

2.默写。

三个学生上黑板前默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渡荆门送别》。

2、搜集、积累李白思乡的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