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水、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
所谓"对人类有用",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
自然资源的特征:1、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2、自然资源的自然性3、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二)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短缺。
我国土地面积接近150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1亩,是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5亩的1/3。
从人均实际占有耕地面积来看,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
12亿国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
人均草场面积占有为世界人均占有的1/2。
我国水资源相当短缺。
全国年平均降雨总量为6.03万亿立方米,河川平均径流量约为2.5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
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铁、石油、铜、锡、锑、钨、锰、铅、锌、汞、钼、稀土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有些储量占世界第一。
但是,人均矿藏量则很少。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
为有利于对自然资源依法调整,根据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等类型。
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和要求,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矿藏资源,例如,铁、铝、煤、石油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恒定性资源,主要是自然界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辐射能、空气、海潮、风力等。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一)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一般是由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法和渔业法、海洋法、空间法等法律、法规组成。
自然资源保护法是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自然规律的法律。
其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调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国家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整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特征1、宏观性:这是自然资源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
各种自然资源法规必须按照资源配置的宏观要求规定人们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过程中的行为规则,这是自然资源管理法的重要特征。
2、综合性:自然资源法一般包括《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珍稀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等。
3、科学技术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法律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
人们对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采取更科学、更先进的措施,保护管理各种自然资源。
4、国际共同性: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表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超越国家界线的。
有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是一国所能完成的。
因此,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人类负有共同的国际义务。
(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体系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就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部门资源法所组成的统一体。
例如,土地、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江河、海洋等生态系统之间客观地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的自然综合体。
即调整人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两类:1、部门性资源法:自然资源管理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如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作为部门资源法的《森林法》中的基本法,它与《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组成森林资源法群。
2、特性资源法:将各部门资源法中相互间所具有的共同自然特性的部分进行分类,一类是可再生和发展资源,它包括生物资源法(如有关森林、草原、渔业、自然保护区及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珍稀植物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和非生物资源法(如有关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类是不可更新但可再生的资源。
它包括诸如有关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另外,可以从自然资源管理、利用、保护方面分为自然资源管理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等。
第二节生物资源保护法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三、渔业资源保护法(一)、渔业资源的概念渔业资源,又称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经营对象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生物的总称。
1渔业资源主要有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淡水食用水生植物类及其他类。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并且不同于陆地生物资源,一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洄游性、隐蔽性和集群性。
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渔业资源常常密集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因此在集群时往往容易遭到集中捕捞的破坏。
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于1986年制定了《渔业法》,该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
1987年国务院依法制定了《渔业法实施细则》,1988年农业部等部门还联合制定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
到1993年,国务院制定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另外,中国还专门针对渔业水质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除此之外,在我国《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有关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的立法中,也对渔业资源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作出了一些规定。
根据《渔业法》的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
(二)、渔业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1、渔业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国家对渔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
2、发展养殖业制度发展渔业养殖是解决渔业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发展养殖业,《渔业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于养殖的水面、滩涂,发展养殖业。
”主要措施有:一是实行养殖使用证制度,确定单位和个人对水面的养殖使用权;二是对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的水面、滩涂,集体所有的水面、滩涂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从事养殖生产;三是对荒芜的水面、滩涂限期开发利用;四是建立水面、滩涂所有权、使用权争议处理制度。
3、捕捞作业规范制度1.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业的发展。
2.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
3.加强对捕捞工具的管理。
4、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为了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渔业法》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
一是禁止炸鱼、毒鱼;二是规定禁渔区、禁渔期、禁用渔具和禁用的捕捞方法;不得在禁渔区和禁渔期进行捕捞,也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的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三是除经过特别批准外,禁止捕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四是禁止围湖造田;五是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六是对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要求其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
四、森林资源保护法(一)、森林资源的概念1、森林的概念及作用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或者称为群落生态系统。
森林包括林地、树木及其他林地植物。
森林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要素,它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环境效能包括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蓄水保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保存生物物种、美化环境、提供各种林产品。
因此,保护森林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2、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等的总称。
它具有可再生性和易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等特点。
森林资源由森林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森林。
作为资源的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亦具有生态价值。
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9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2%)的59%,在世界各国中居第122位;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2%;人均木材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
即使这点森林,在全国也分布不均衡,林种结构不合理,而且生长率低、生长量小。
过少的森林资源不仅使我国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而且还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江、河、湖、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为了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自然环境,我国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保护法体系。
其中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城市绿化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等。
1998年4月29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森林法》。
使《森林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下森林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1、森林所有权根据《森林法》及其他森林法规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
2、林业建设方针《林林法》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3、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森林法》第8条规定:国家对林林资源实行以下保护性措施:1.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