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略有所得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想法论语,是一本书,一本大书。
孔子,是一位圣人,一位至圣先师。
每周三晚,清风相随,皓月相伴,读论语,诵论语,在论语课上认真又学习了这门圣人之学说。
如今,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我对论语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谢颜老师带领给我走近论语、走近孔子,感谢颜老师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慨。
且不说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于世俗教化亦影响重大。
众所周知的是论语中充满孔子对弟子关于如何成“仁”的教诲,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我们的是要“修身”,让自己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是将来才有为对家国社会服务、负责第一前提。
修身养性,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谨言慎行,礼行天下,强大内心,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卫灵公》两次出现,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我对这句话感触也很深。
如果仔细对比这两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下的相同之处,我觉得都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要知礼行礼,向仁学仁。
而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人活于世,必有所欲所想,亦必有所厌所恶。
我们行当所行,乐当所乐,得当所得,生活就应该充满如此乐趣。
但是,在我们行自己所欲所想之事时,我们不仅要守法,还要一切行为要以“礼”为标准,在道德的标尺上写下越攀越高的注脚。
我们应该时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让这句名言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尝试去强加给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学会“爱人”。
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我能和一些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能够做到互相温暖,即便有时有了矛盾,彼此也能恕人恕己,最终以欢声笑语收尾。
从身边做起,从与朋友、与家人相处做起,再到与社会上各色人等相处,让我们秉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更加和谐。
我觉得孔子所言的周礼,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制度和普适的道德。
我们仔细思考设想一下两千年前,当时虽没有发达的物质条件,但是孔子携儒家学说横空出世,孔子以其宽广的胸襟、浩瀚的智慧、高尚的操守为后世树立起圣人的榜样。
孔子以“仁”教育弟子,引导弟子知礼、学礼、行礼,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
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想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比之两千年前简直有如天壤之别,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即“礼”行的程度十分让人堪忧。
其实,一直以来新闻中总会有不和谐的事件产生,每次都使我开始思考社会和时代,却似乎一直不得要领。
在仔细学习了论语之后,我意识到根源也许就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
人的本性在没有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显现出其丑恶的一面,所以十分有必要重新进行“礼”的洗礼。
我们应该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反思己身。
其实也可
以这样说,我们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方式,那么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方式对待他人。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意识和决心,通过努力,实现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有健康价值体系的社会岂不之日可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仔细诵读论语,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
我们读论语,不仅是更深刻理解论语、了解圣人学说,更是要将论语中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让“礼”之实质得到践行,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为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让我们着微笑一起努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