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三)艺术分析 • • 1.对比手法。 《氓》中的“我”是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同样,“跂予望之”、“曾不崇朝”,也是夸张的修辞。是极力形容由卫至宋归家 路途之近,踮起脚跟就能望见,不须一个早上就能到达家乡,岂不是近在咫尺吗? )

3. 对比、排比、设问、顶真、呼告、拟人、借代等灵活运用,表情状物,不胜枚举。
第四、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 雅、颂多是严整的四言,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较 多;
硕 鼠
——《诗经· 魏风》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墨子· 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史记· 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三)作者 《诗经》只有少数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 节 南山》“家父作诵”,《小雅· 巷伯》“寺人孟子, 作为此诗”,《墉风· 载驰》据《左传· 闵公二年》 所记为“徐穆夫人”所赋等,大部分篇目的作 者已难确考。
• (四)比兴的垂范
• (五)《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深 广影响
欣赏《诗经》之吟诵
• /s?word=%E9%99% 88%E7%90%B4%E5%90%9F%E8%AF% B5&tn=sitehao123&ie=utf-8&f=3&rsp=0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谓“诗三百篇,大抵 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种臆测。现在 可以断定的是,《诗经》的作者身份十分广泛: 上层的公卿大夫 中下层的“士” 下层平民百姓 ( “风”类作者多是,同时多为 集体创作)。
(四)《诗经》的分类 • 《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 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夸张:正如刘勰所说:“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刀,说多则子孙千亿, 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心雕龙· 夸饰》)《河广》恰当地运用夸张,更富于表现 力和感染力,让人感觉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 (“一苇杭之”、“曾不容刀”,黄河的河面那么狭,只用一束芦苇就可以渡过去 了,它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呢!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是夸张的写法。
(八)用诗和传诗
• 1.用诗。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 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 有独到的见解: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风》诗共 有160篇。 2.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 音乐。《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 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 周时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 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 的实用价值。 2.传诗。秦火后,因易于记诵的特点,特赖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 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诗”; 《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第三、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
• • • • • • • 《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 1.对偶: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 “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谷风》)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广》) (注释:一苇:一片苇叶。比喻小船。 刀:小船。 崇朝:终朝,一个早上。)
• • • • •
“三家诗”盛时,《毛诗》受压,“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代之而兴, “三家诗”后先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
小结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 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 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较多,大雅和颂中则较少; • 国风中有许多语气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 性,而雅、颂中则较少。 • 说明: •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体现“雅乐”的威仪典重。 • 国风多来自民间,更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 接近当时口语。
四、《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 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 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 • (二)抒情诗传统 •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蒹葭 ——《诗经· 秦风》
• • • •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产生的地域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周颂》出 于镐京,“二雅”乃王畿之乐(西周都镐京, 东周都洛邑及其周围地区),至于“十五国 风”,其名称大都标明了产生的地域;唯《豳 风》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难 确指。总之,《诗经》产生的地域甚广,大抵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延 及当时的中国大部。
(六)产生的时代
确切年代已难一一确考。
• 大致确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 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
“三颂”最早,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 期的作品。
(七)《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1.来源(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艺文志》
(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 王制》
关睢 ——《诗经· 周南》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睢》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是一首优美的情诗 。
五、作品学习
《卫风· 氓》(P6) • • • • • • • • 一、结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其结构是: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
• (一)名称 • 《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卓 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 书· 武帝 纪》),崇《诗》为经,称《诗经》。(史 稿P19) • (二)篇数 •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gāi 》、《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 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 “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有目无辞, 故实有305篇。
第二、句式和章法
• 1.《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 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 2.《诗经》多重章迭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 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 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
• 《诗经》中多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诗经》的重章叠句的 复沓结构,造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叠字、 双声叠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 3.《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 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还 有句句用韵的方式。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 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 学成就。
二、《诗经》的题材内容
《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 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婚姻爱情诗(文学史稿第23页) (二)颂歌和怨刺诗 (三)农事诗(文学史稿第22页) (四)感伤诗 (五)战争诗和徭役诗(文学史稿第22页) (六)周部族史诗 请你判断作品选中所列的作品各是哪一类?哪一类数量最多、 内容最丰富?
(二)主题
• 《氓》是一首叙事 诗。叙事诗有故事 情节,在叙事中有 抒情、议论。作者 用第一人称“我” 来叙事,采用回忆 追述和对比手法。 作者顺着“恋爱— —婚变——决绝” 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 主人公被遗弃 的遭遇,塑造 了一个勤劳、 温柔、坚强的 妇女形象,表 现了古代妇女 追求自主婚姻 和幸福生活的 强烈愿望。
《木瓜》 【诗经· 国风· 卫风】
•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