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王安石变法资料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王安石变法资料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1.(2010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19题)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2.(2010年10月湖北省鄂州市高三模拟17题)(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

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3.(2010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41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4.(2010年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材料二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

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

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3分)5.(2010年5月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

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

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

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7.(2010年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对:“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2010年第三期17页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

富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执什么态度?共依据又是什么?(6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9分)8.(2010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

……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

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8分)(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

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7分)9.(2010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41题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

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

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

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

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

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请同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6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3分)(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4)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10.(2010年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29题)(15分)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

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

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4分)(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4分)11.(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41题A)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

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