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 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 解释生理:气血关系。
•
兴奋与抑制。
• 解释病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消长平衡
概念:消长:阴和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 “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之中的量变.
消长解释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 四时气候, 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 夏至到冬至,是“阳消阴长” 。 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
1、对立制约
概念:对立是指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
制和制约的关系。 应用:
解释气候变化:春夏温热,是春夏阳气上升 抑制寒凉之气;秋冬寒冷,是秋冬阴气上升抑制 了温热之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
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者为阴,腑者为、三焦六腑皆为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 背腹:则背属阳,腹属阴;
•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 脏腑: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十 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
•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解释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 • (是阴阳制约消长关系的正常。)
• 解释病理变化: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 指导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
2、互根互用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的相
互关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 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4、相互转化
概念: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转化 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 质变 • 《灵枢·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必 阴。”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 • 阴阳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重” 和“极”就是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到 极点。 • 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素问·金匮真言论》:
•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
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 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用以阐释自然界一切 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宇宙观 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认识自然 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古代 医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中的问 题,并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医学的阴 阳五行学说就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医 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 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 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阴 阳之征兆也。”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含义: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 生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2、事物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 中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 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概念:互根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 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又称相互依存。
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 所谓下。
互用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 依赖对方的资助。即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医贯·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 “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 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
•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 •
• 阴阳平衡,生命活动正常, •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 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二)说明生理功能 (三)说明病理变化 (四)指导诊断疾病 (五)指导治疗疾病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素问·宝命全形论》: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划分依据:部位和功能特点。
•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
阴阳最初涵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 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 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 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 也。”
日光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明亮
晦暗
温热
寒凉
干燥
潮湿
…
…
抽象出代表相对事物或现象的一对范畴
《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 而无形。”
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分
为阴阳两个方面,并用阴阳之间的相 互关系说明自然界的变化的发展。
《易传·系辞》:“一阴一阳谓之
道。”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 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