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精品
高三历史最新课件-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精品
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一)史实要点 1、二次革命(1913年) (1)原因:宋案、《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罢 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督。 (2)方式:武装起义、宣布独立 (3)败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力量强大。 2、护国运动(1915——1916年)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出卖国家利益 (2)力量:资产阶级(中华革命党)、云南地方 实力(蔡、唐、李) (3)方式:政治斗争——孙中山两次发表讨袁宣 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军事斗争——武力讨袁(四川、广东等地) (4)结果:挫败帝制,但真正民主共和仍未建立。
2、前五次侵华战争失败的原因 (1)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错误政策:主要是清政府 腐败、妥协退让、惧怕侵略和投降路线、避战自 保、以胜求和、打击压制抗战派、贪生怕死等; (2)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落后的封建地主经济和 日趋瓦解中的自然经济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经济,军事装备水平整体差距悬殊,军队建制落 后,战斗力低下。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广泛的抗民族统一战线和各族人民共同战斗; (2)中共和人民军队的正确领导、中流砥柱作用; (3)国民党正面战场爱国官兵英勇作战; (4)反法西斯盟国和各国人民的援助和支持 (5)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的影响。
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同封建思想正面交锋; 变法中对旧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具有反封建意义。 (3)维新派反抗的特点 缺乏反帝反封勇气;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在不推翻封建统治有的前提下进行改良。 3、辛亥革命 (1)原因: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封阻碍。 (2)目标: 推翻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义。
(三)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 (2)都制定了革命纲领即田亩制度和三民主义; (3)都采取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形式; (4)都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 (5)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具体性质——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反封 (3)革命目标——空想色彩的理想社会;共和国 (4)发动群众——农民广泛参加;脱离人民群众 (5)斗争结果——中外联合镇压;推翻清统治。
(3)军事斗争:金田起义、北上东进、北伐西征 东征、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安庆战役、 天京保卫战等。 (4)性质:反封建反侵略 (5)特点: 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向西方学习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2、维新变法运动 (1)抗争的含义: 维新不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 主要属于探索史的范畴。但既然要救亡就必然要 反侵略,既然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然要在某种程 度上反对封建主义,故也属抗争史范畴。 (2)反封建的表现: 矛头主要指向封建顽固派; 康有为“两考”动摇了封建理论基础;
(3)史实: 思想——著书立说、编译书报、革命纲领与三民体和政党、建立南京 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等; 军事——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萍浏醴、黄花 岗、四川荣县、武昌起义等) (4)结果:推翻清政府,打击了帝国主义。 (5)特点: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敢公开反帝,不愿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没有完成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3、讨逆斗争(1917年) (1)原因: “府院之争”;“辫子军”入京和张勋复辟 (2)方式: 政治斗争——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各界声讨 军事讨伐——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3)结果:12天帝制丑剧结束,段祺瑞重操北京 政权,并顺应日本意愿对德宣战。 4、护法运动(1917——1918年) (1)原因: 段祺瑞独裁,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领导机构和力量: 护法军政府、资产阶级和西南军阀(陆、唐)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近代中国人民六次反侵略战争
(一)六次战争中军民抗战史实 1、鸦片战争中: (1)林则徐坚守广州,英军无懈可击; (2)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广州人民坚壁清野; (2)天津大沽口清军重创英法舰队。 3、中法战争中:
二、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一)反清斗争的原因 1、清王朝是近代中国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封建制度衰落、封建统治腐朽、阻碍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镇压人民革命、妨碍社会进步等 2、清王朝是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出卖主权与领土、役靠帝国主义、清政权 逐渐半殖民地化等 (二)主要反清斗争事实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政治斗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革命 纲领、提出资本主义方案、新的领导核心、奉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 (2)经济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圣库制 度、一定区域和一定程度冲击封建剥削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1)义和团在廊坊和杨村、天津火车站和紫竹林、 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2)聂士成天津抗战。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期间: (1)九一八后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等艰苦抗战; (2)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十九路军抗战; (3)1933年察哈尔和福建的抗日反蒋斗争; (4)全面抗战争开始后正面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 抗战(防御时四大会战、相持时的枣宜会战等) (5)敌后战场的抗战(百团大战、反扫荡、反攻) (二)六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及原因 1、结局:前五次反侵略战争失败,以签订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告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1)刘永福的黑旗军中越边境抗法; (2)马尾海战爱国官兵英勇战斗; (3)刘名传保卫台湾并得到广东、福建、上海人 民支持,粉碎法军对宝岛的入侵; (4)浙江镇海招宝山抗战重创法旗舰; (5)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6)临洮大捷。 4、甲午战争中 (1)丰岛海战中高升号官兵与船同沉; (2)平壤战役中马玉昆、左宝贵英勇作战; (3)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牺牲; (4)辽东战役中聂士成率部抗战; (5)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