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2,顺序划分和合并以及类型制图法:
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
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类型制图
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 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 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尤其强 调在进行某一级分区时必须按照统一的指标 划分。
任何区域都是地域分异作用的产物,在具体进行地域划分 时,必须考虑地域分异的作用及其在各个区域中的表现。 综合性原则强调区划时全面考虑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 异的作用。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 因素。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方法:
发生统一性原则必须通过古地理方法来贯彻;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划。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 盆地:仍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划。 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按水平地带处理。 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
云贵高原:类型区划、反垂直带。
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山原和斜降 山系;
云南高原内部。仍需研究。
(4)州 州的划分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以 及由此差异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一 般来说,州的范围大致与四级大地构造单位相当。 在山地区分州时应特别注意山系的组合状况; 在平原区域则应特别注意沉积物的分布状况,气候 差异也可作为分州的根据。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
1,综合性区划单位(单列系统)的理论依据;
2)把过渡带作为独立地带或亚地带;
D,地带内的进一步划分; 两种方法: 1)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 2)过渡地带通常只划分为南、北二个亚地带。
(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一般说,地带更替是由自然带内整体特征的重大质变造 成的。亚地带更替则只需少数组成成分出现地带性质变,而 其他组成成分发生量变即可实现。次亚地带则是各组成成分 和整个亚地带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B,划分地带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的确定: 一般依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地带。但实际中常求助于 气候指标。 C,过渡地带问题 两种情况:
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草原与荒漠。 2)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各森 林地带间的过渡。
两种方法:
1)把过渡带平分为两半;
B,国:最高级的省性单位。
是带段内根据地质地貌和气候省性划分的。 C,地带段:“国”的范围内的一段。 是在“国”内主要根据水热对比关系差异划分出来的, 具有相当一致的生物气候土壤特征,外力地貌也具有一定的 共同点,其古地理发生一般是新生代以来的事。 D,省:是地带段的一部分,是由非地带性单位亚地区与地带 段叠置得出的综合性单位,或者说是地带段内按照省性划分 的单位。 自然省:三江平原、四川盆地丘陵区、柴达木盆地等。 E,亚地带、州、次亚地带区:研究不够深入。 认识性区划——应用性区划:从“白箱”到“黑箱”。
第一节 自然区划研的发展
一、世界第一个自然区划《禹贡》将中国划分为九州。 二、近代自然区划开始于欧洲 19世纪初:洪堡、霍迈尔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
20世纪10~40年代:景观地带、自然区、生物 气候分类、立地等概念相继出现。 三、近30年来西方国家的自然区划多以生态区划形式 出现: 贝利(Baily):区域、区、省、地段; 奥美尼克:生态区、生态亚区。
地表自然界地域差异和区域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两种因素 交织作用和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自然界必然存在反映这一 综合地域分异规律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因此,可以根据这两 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 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
2,划分方法:
从划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入手,然后进行叠置 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叠置并非两类区划网格的机械交叉,而是必须通过地理 相关分析对叠置后的界线进行适当调整。即在地理相关分析 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划。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双列系统: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 单列系统:同时反映这l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A,地带性单位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B,地带性单位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C,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 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 D,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 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景观(自然地理区)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 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 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 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 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 部门自然区划之分。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 的区划是应用性自然区划。
二、景观的特征
(1)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 吻合的。 (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 (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 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2)地区
A,地区是大区的一部分; B,地区在地势—构造方面具有很大的确定性,同时它具有 显著的发生统一性和比较鲜明的界线。 海拔高度是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有无垂直带性存 在和垂直带谱性质如何);在平原区域,纬度地带性结构 (地带谱)是地区划分具有重要标志意义。
(3)亚地区
亚地区主要是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地 区分化出来的,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 性质相似及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也具有显著的共同 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整体。 其大致相应于大地构造的三级单位。亚地区不一定与地 貌区划中相应单位完全符合。
大区 国
带段
带
地区
省
亚地区
地带段
地带
亚地带
亚地 带段
州 州
次亚地 带段
次亚地带
区
第四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
1,景观的定义 A,广义: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语。 B,中义: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 是自然地域综合体分类系统法的对象和分类的起始 单位。 C,狭义:个体的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 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组成成分自身的同一性、景观和组成成分分布区的 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结构: 组成结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结构同一性: 组成结构同一性、形态结构(土地结构)同一 性
第五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一般区划原则和方法。
2,地带带性单位的等级系统
(1)带:最高级区划单位。
A,带主要依据热量条件划分; B,每个带除具有一定的辐射平衡值外,还具有与其温度特 征相适应的地理过程。 C,目前公认的带的划分图式为: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 带、赤道带。 (2)地带: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A,地带的定义及应用于山地区划 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 和植被群系纲。 代表性土类、代表性植被群系纲。
四、中国的自然区划:
(1)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同时参与区划工作;
罗士培、葛德石、斯坦普等;李长傅、李四光、冯绳武、李旭旦 等。
(2)部门自然区划尤其是气候区划方案很多; (3)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和组 织全国自然区划工作; (4)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项支持管辖区的自 然区划; (5)近30年来不断出现自然区划新方案,除综合 自然区划外,生态区划、自然资源区划、公路自 然区划、冰川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也相继开展, 并取得丰硕成果。
第二节
一、区划原则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1,发生统一性原则。
A,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 B,区域的发生统一性不是其组成成分或组成部分所有特 点形成的同时性。 C,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 固体基础(地质地貌)的年龄。一般而言,区域的固体基础可 能比较古老,而区域自然特征的形成则较晚。 D,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出来的。因此,区 域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大。 E,任何区域都是在发生上统一的,但不同等级或同一等 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
2,相对一致性原则:
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 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3,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自然区划中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柴达木盆地的归属,实际上是阿尔金山和西祁连山的从属 性问题。
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1,区划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发生统一性原则
古地理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主导因素
2,区划原则和方法都是相互补充的,应用其中的一 个原则和方法,并不排斥其它原则和方法。 3,区划原则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不同原则应有不同 的适应范围。 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之间也应 有一定的从属关系。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总原则。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在高级单位依据生物气候原 则,低级单位依据地质地貌原则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