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自然区划绪论及第一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绪论及第一章(已修改)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区划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区域差异 是客观存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主观任意地 划分自然区,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的客观存在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自然区划的目的
任何自然区划都是具有一定目的的(直接 目的,如认识自然现象与认识什么自然现象是
有区别的),不同的目的所采用的区划方法、
3.不作硬性规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 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 以及潮汐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 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 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 部因素。
地球内能是一种核转变能,在地理环境的发展史中,
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有机体中还存在分解过
程,但其速度远不及合成作用。因此,时间愈久远, 自然地理环境中积累的有机物质及储存在其中的太 阳辐射能就愈多。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
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 变化的地理环境。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 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景观和城市景 观。放牧草场及经过樵采的森林虽然保留草场和森林
的外貌,但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列入人为环境。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有自然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1)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同时参与区划工作。 2)部门自然区划尤其是气候区划方案很多。 3)建国后,由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自然 区划工作。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支持管辖区域的自然 区划。 5)不断出现自然区划新方案,各种区划类型相继展 开,并取得丰硕成果。
分(据区划目的的不同选择差异指标和标准,如
美国地矿区划)。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两种区划类型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部门自然区 划应以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 自然区划又必须以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为依据,这两种区划应具有互补性。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自然区划的尺度限制:地域分异既可使大区 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差异,也可使小范围土地地段 的自然特征发生变化。在人类的认识中,区域观
重力指向地心,力图使地面夷平,并
按照密度来建立地理环境中物质分布的秩
序,而构造力和某些生物过程、分子过程
则力图破坏这种秩序。因此,它们与重力
作用是对立的。
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能源,进入地理环境后
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最终
人为环境的变化程度决定于人类的干涉强度,
人为环境的演变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自然
地理环境应指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人类本身创造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 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太阳辐射及其转化过程集中于地球表层 2)三相物质并存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有表成体的形成
与纬度、海拔的关系及气候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并由此引起气候分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 了自然区划的基础。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 使最初远不完备的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得以建立。 霍迈尔具体提出4级区域名称(大区、区、地区和
小区),从而真正赋予自然区域以等级意义。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1898年梅里安划分了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带; 1905年英国学者赫伯森首次对全球主要自然区域进行了 划分,并开始注意到“主要自然区域”的综合特征与人 类活动的影响。 20世纪10-40年代,与自然区划有关的许多概念相 继出现于科学文献中,如景观地带、自然区、土地类型、
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
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
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 质体系
四、自然地理环境中能量循环和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是各种能量和各种外动力相
互作用最复杂的表现场所。其中,重力在自然
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最基本的四大类: 固态岩石; 液态水; 气态空气; 活质有机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边界类型与性质
边界类型: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 边界性质:突变边界与渐变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界定
1.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 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
1963年,索恰瓦进一步提出了地理系统的概念。所谓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 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以完成一定功 能的整体。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四大圈层、六大要素
地貌是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是转化后的太阳 能以外动力形式与地球内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的 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变规律均受外动力与内动力的制
仅水圈表面温度高,且辐射平衡值相当于陆地表面的
3.67倍。水体的透光性质使太阳光可穿透100m深度以上, 因此水圈中的热量交换强度及产生热量交换的厚度均远 大于岩石圈。海水比热高,加之洋流造成热量重新分配, 所以温度变化的速度较缓慢,也较陆地均匀。水圈与大 气圈之间经常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圈实现与岩石 圈之间的热量交换。
地球的内能曾经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与太阳能一起
构成主要的能源。但在几十亿年的地质发展中,地球内 部的核转变能急剧衰减,而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少变化, 以致目前地球内能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局部意义。 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 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 持续发展。
生物气候分类、立地、地域地理单位系统、生态系统、
水分平衡、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湿度指数等,这些 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区划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1898年梅里安划分了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带。1905 年英国学者赫伯森首次对全球主要自然区域进行了划分,
并开始注意到“主要自然区域”的综合特征与人类活动
范。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区划,不仅可以深
化自然地理学研究理论,而且可为全面评价、合理 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引种实例: 茶叶、甜菜与橡胶的引种)。因此,自然区划既被 看作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视为服
务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地理分异理论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依据
的影响。 20世纪10-40年代,与自然区划有关的许多概念相继 出现于科学文献中,如景观地带、自然区、土地类型、 生物气候分类、立地、地域地理单位系统、生态系统、 水分平衡、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湿度指数等,这些 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区划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 现代西方国家的自然区划多以生态区划的形式出现。
作用。海拔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先决条
件。而决定地面点高度的原始地貌基本上是构
造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表固体物质在重力作 用下的运动乃是释放构造作用潜能的过程。
对气体和水体而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
异导致增温不均匀,进而造成密度差,只有 存在密度差时重力才发生作用。因此,水体 和大气对流层中的气团运动是太阳辐射能、 重力、地转偏向力与水圈、大气圈物质相互 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还有其它的能量来源,如宇宙射
线,月球和太阳重力场作用引起的潮汐能,由 构造作用转化而来的势能及其在固体物质位移 中转化而成的动能,由太阳辐射能通过蒸发作 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及其在降水、河流、洋流作 用及空气流动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
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
学说。
自然区划任务:揭示客观存在的地 域分异状况。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 门自然区划之别。 综合自然区划: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地域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只依据某一个组成要素,如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划
终自下部指向上部。
岩石圈表层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与大气 圈和土壤的热交换被消耗,也消耗于蒸发和 冰川、积雪、冻土的消融。还有一部分因进 入有机体生物化学过程而脱离循环。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植物表面截留太阳辐射主
要用于促进水分蒸腾和自身的增温,以及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即固定太阳能(通常不足所获得 的太阳辐射的1%)。被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逐 渐转化而每次转化后只能保存1/10左右的能量,这
返回宇宙空间。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太阳辐射到
达大气圈后,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一部分
被吸收并用于对流层的增温。已转化为大气
长波辐射的太阳辐射,再次被大气中的水蒸
气、二氧化碳和尘埃吸收。
太阳能在水圈中的转化:大洋反射率(7%)远低于
陆面反射率(17%),而且大洋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为 2.45/1,使水圈吸收的热量大大超过陆面,其结果是不
约,同时与其物质基础岩石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貌的差
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因此,地貌 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
年天气的综合表现。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
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
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绪论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任务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 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 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 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 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 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
是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任务 自然区划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