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2.相关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解题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塞.上()衰鬓..()千载.()2.解释词语①早岁:②那:③衰鬓:④堪:⑤伯仲:3.明晰典故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③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二)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文本研究【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思考2】鉴赏颔联1.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
【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思考4】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思考7】比较阅读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临安春雨初霁①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④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⑤,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草:指草书。
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四、明晰主旨五、拓展阅读长不大的小白马豆春明他们,都挤在河.边。
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
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
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
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
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
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
《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
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
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
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
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
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
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
岳飞,四十不到。
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
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
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
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
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
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
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
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
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
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
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
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
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
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
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
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
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
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
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
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
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
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
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
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
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
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
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
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
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
二十八岁,唐婉离世。
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
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
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
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
范成大,比他小1岁。
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
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
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
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
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
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
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
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
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
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
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
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
“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
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
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
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
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
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
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
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
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
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
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
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
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
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
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
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
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
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
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
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六、素材积累—陆游名句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一、1.务观,放翁,爱国诗人。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塞.上(sài)衰鬓..(shuāi bìn)千载.(zǎi)2.解释词语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即“哪”。
③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④堪:能够。
⑤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三、文本研究【思考1】明确“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思考2】鉴赏颔联1.明确“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2.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思考3】明确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
【思考4】明确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愤,又可以中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的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