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愤》学案_

《书愤》学案_

《书愤》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剑南诗稿》。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创作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二、整体阅读: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律,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解题
书:书写。

愤:愤懑,悲愤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楼船夜雪瓜洲渡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
4、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

“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5、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三、赏析全诗
(一)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
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二)思考
1、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时诗人才36岁。

手法:白描。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手法:用典,对比。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5、造成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6、表现手法?
A、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
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B、对比手法: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四、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②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2、不同点:
①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②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③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