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家巴斑斯基(1927-1987)是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1977)、《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1982)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原理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在他看来,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有两条衡量标准,第一条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 (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

"第二条标准是"学生与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批示所规定的课堂教育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二)教学最优化的方法巴班斯基分析了教学最优化,提出了一些既能提高教育效率、又能防止过度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的方法。

主要有: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以综合的观点来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安排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

在拟定某个专题、某个篇章的教学任务时,应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能同时解决几个任务,这就直接促进了教学最优化。

2、在研究班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任务具体化。

这个具体的任务应"指向消除学生知识中的落后面,解决学生教育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考虑教学现有的条件和可能性,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以及预见外在条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巴班斯基指出:"不遵守这个办法,就不可能在合理花费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下,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当 "教育工作同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吻合,教学教育的效果就会急剧增长。

"由于考虑了这些教学可能性,学生就会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师所提出的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教育共鸣"状态,使得教师在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较大的教学教育效果。

3、选择教学内容时,划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和事实。

4找出在班级教学场合下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所要解决的基本目的,突出基本的、主要的以及与此目的相适应的方法,选择全班的、小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的最合理的结合。

5、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6、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

(完)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巴班斯基的生平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

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

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

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

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

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

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

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等等。

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

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

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

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

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

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

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

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

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

‚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

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

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

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

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

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

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

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

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

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

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

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

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

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

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

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

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

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

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

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