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04化普朱益周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巴班斯基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
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
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
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
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
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
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
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
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
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等等。
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最优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最优化,但这种最优化是相对的,最优化只是寻求指导教学过程的理想的一般步骤.巴班斯基认为,“最优”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这里的“标准”有教学效果、时间支出、精力和物质消耗等,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所谓效果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某一时期内,根据所提出的任务,尽自己的最大可能所值能达到的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的水平。
”该项标准是相对的、动态的、要具体情况具体评价。
所谓时间标准,要依据“学生和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学校卫生学及有关文件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在这个定额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便属于最优,一旦超出或经常超出,都不属于最优最优化的实质和准则(一)最优化的实质巴班斯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就是指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用这种观点来考虑教学方案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从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中选出一种进行试验,而是信心十足、深信不疑地选择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或课堂教学方法。
(二)最优化的准则评价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倘若没有明确的标准,那么关于该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的任何评价和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最优化"这一术语意味着:从一定准则看,是最好的。
因此,需要首先定出明确、具体的准则,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教学或教育措施的系统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的四个准则:1.在现代条件下,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种个性特点方面,在提高学生教养水平方面,取得最大限度可能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只要能最优化地安排教学过程,任何班级的任何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掌握都能达到该时期可能达到的(实际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及格),同时在教育和发展程度上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2.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师生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
巴班斯基认为,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在没有过重负担的情况下取得最优效果,对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尤其要明确地加以限制。
教师花在课业(包括上课、备课)上的时间也应是最少的。
3.为达到一定的结果,师生花费必要的精力最少。
教学过程如果安排得过紧,就可能使学生无法在后几节课上充分地掌握教材。
所以,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可以用师生耗费的精力是否合理和最少来衡量。
4.为在限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结果,花费的经费最少。
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条件、取得同样效果的情况下,哪种方案最能节省教学经费,那种方案就是该情况下最优化的方案。
最优化的方法(一)教的最优化方法(二)学的最优化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不考虑最优化原则按照最优化原则设计和组织教学1 基本上只拟定教养任务综合拟定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学生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的任务2 安排教材时不是有目的地区分教材中的主要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区分教材中的主要的、本质的内容3 千篇一律的选择课堂教学几个基本阶段的顺序(提问、讲解、练习等有意识的选择提问、讲新课、做练习等教学顺序4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墨守成规,缺乏有科学根据的选择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该条件下是最好的结合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做必要的修正5 千篇一律地选择教学形式。
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基础最好的学生不加区别有根据地选择教学形式。
对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基础最好的学生实行有区别的教学6 教学速度和课堂教学各阶段之间的时间分配一成不变。
确定家庭作业量时既不考虑规定的时间定额,也不与其他教师进行协调有根据的选择教学速度。
确定家庭作业量时考虑现行的时间定额。
与其他教师共同协调家庭作业量7 只是使教学适应现有的条件千方百计地改善教学条件8 分析教学效果时主要考虑教养方面,而不考虑学生的时间消耗分析教学效果时同时要考虑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考虑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消耗的合理性教学过程中的四个最优化一: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教育内容最优化三:教学形式最优化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最小代价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 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立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价来取得相对最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的“最优化”不是绝对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内容最优化教师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挑选最优的教学内容。
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条准则:教学内容必须完善反映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科学、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必须符合学校实现的可能性。
依据以上准则,教师就可以将其中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分上去。
教学形式最优化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
巴班斯基提倡的教学形式是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形式的结合,并要求对优生和差生进行特殊的教育。
教学原则最优化关于教学原则的最优化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提出了十项教学原则:1.教学旨在综合解决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发展任务的方向性原则;2.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与生活、与共产主义建设实践联系的原则;3.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认识兴趣和对知识的需要的原则;6.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原则;7.口述法、直观法和实践法,复现法和探究法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最优结合的原则;8.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各种教学形最优结合的原则;9.创造最优教学条件的原则;10.养成果、教育成果以及其它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教学方法最优化关于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指出,教师应根据具全学习情境的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他看来,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并将各种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关于教学认识活动组织和进行的方法(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或归纳法、演绎法或探索法、复现法等),关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义务感、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认识性、讨论、有趣的习题。
创造情绪情境,提出要求、鼓励责备、说服、创造意志紧张等);关于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直观、实践检查法等)。
他强调这些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它们最恰当的结合起来使用,才有可能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
为了帮助教师最优地选择教学方法,他列表详细阐释了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用心良苦。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第一,对我国减负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国家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个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但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并未减少,家长也没有轻松下来。
为了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我们不妨研究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之上合理借鉴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教学程序的四阶段、四步骤进行合理借鉴,摸索出适合于我们自身的教学程序,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从重复、无用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定管理的理念。
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来看待,这对我们很有启示。
巴班斯基非常重视对教学任务的设计,把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强调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而且要对教学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整体的、系统的来看待教学过程。
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小学课堂的教学,教师只有在良好课堂秩序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教师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教学过程,课前进行全面地规划,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全面研究、全面发展学生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相结合。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协作、配合,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巴班斯基特别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认为研究学生和培训教师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得以实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