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届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带答案)
2020届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带答案)
28.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龙海二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4.史学的重要作用,在汉唐间的数百年中,逐渐被统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表明
A.私修史书真实性受到质疑B.私修史书不符合统治的需要
——摘编自马建华《政府监管、产权界定与路径依赖》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4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陈振龙(1573-1619年),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年轻时就跟随家乡商人到吕宋(今菲律宾)谋生。他在旅居吕宋期间,发现一种耐旱、高产、易种、香甜等特点的农作物,这种作物就是从美洲引进到吕宋的甘薯。陈振龙想到家乡人民每日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却仍不能果腹,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甘薯引种到祖国。他冒险把甘薯种藤带回福建后,先在一块空地上试种,获得小面积高产。继而,陈振龙根据福建山地特点,改进甘薯种植技术,取得在贫瘠山地种植甘薯成功的经验。1594年,福建等地旱情十分严重。巡抚官员金学曾出面支持陈振龙大力推广甘著的种植,八闽大地迅速掀起甘薯种植热潮,这有利于黎民百姓比较顺利渡过灾荒之年。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种植甘薯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关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甘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25.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等信息表明孟子认为横征暴敛会给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困难,政府应当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孟子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项;“黔首自实田”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清丈土地整理田赋地籍的制度,与材料主张轻徭薄赋不同,排除D项。
——摘编自刘青泉《侨胞陈振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振龙引进甘薯的背景和在福建种植成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金学曾的个人品格。(6分)
参考答案
一、BCDAB ACBBDAD
24.B
【解析】
【详解】
私修史书可能会宣扬反抗专制统治的观点,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统治者严禁私修史书,不是因为其真实性问题,排除A项;官修史书代表统治者观点,不能说比私修史书更能体现出公正、解释历史更客观,排除C、D项。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西方在16-18世纪几乎平行进入了商业经济发展阶段,但17世纪英国随着工商业发展的需求,银行、货币兑换市场、贴现所和股票交易所、经纪业以及保险业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英国发生了金融革命。中国虽然在19世纪初期也开始实现了重大金融创新——山西票号的创立与发展,但中国债务市场的不完善以及随后建立的新式金融机构,并没有带来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的自由发展受阻。以票号和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中西方早期金融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32.分权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混合政体学说。柏拉图认为:混合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性,民主政体的自由,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下列著作或文件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论法的精神》②《人权宣言》③《1787年宪法》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0.C
【解析】
【详解】
图示中的③为南昌,中国共产党在此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答案为C项。②为南京,南京在《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不是在《南京条约》中,排除A项;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为南京,排除B项;④为广州,国共两党在此实现第一次合作,排除D项。
31.B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 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29.图是水下考古图片,这表明
A.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B.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
C.通商口岸出现西式餐饮D.军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经全盘西化
30.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陈独秀在②创办了《青年杂志》
C.共产党在③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4.下图为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一次以拉美、亚洲、非洲国家为主的国际性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B.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
C.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D.第三世界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35.以下史实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点睛】
“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是关键信息。
29.A
【解析】
【详解】
1894年甲午海战中,致远号被敌击中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殉难。因此考古发现的致远舰上的餐盘标有英语,说明军舰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故答案为A项。这一餐盘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排除B项;从致远舰上发现的餐盘不能反映当时通商口岸的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全盘西化”说法绝对,排除。
赫鲁晓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动摇
A.AB.BC.CD.D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 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 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
27.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解析】
【详解】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
史实
结论
A
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建立了大量商业公司,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荷兰已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的中心
B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
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1953年苏联全部农用动力中,机械动力所占比重已达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
C.官修史书更能体现出公正D.官修史书解释历史更客观
25.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26.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灿烂辉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D.国共两党在④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31.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32.B
【解析】
【详解】
《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则;《1787年宪法》最早实践了三权分立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人权宣言》宣布了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与三权分立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含有②的A、C、D项。
28.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对外妥协,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