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氯专项风险评价评价

--二氧化氯专项风险评价评价

-专项评价2-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运营期内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确定开发建设及生产项目什么样的风险是社会可以承受的,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污水处理厂具有一定的事故风险性,需要进行必要的环境事故风险分析,提出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措施,使得污水处理厂在生产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污水处理厂内外的环境质量,确保职工及周边影响区内人群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环境风险识别及分析1.1物质危险性识别(1)本项目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的物质本项目存在的主要的危险、有害原料及中间产品的理化性质及毒理性质见表1。

表1 主要危险、有害原料及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毒理性质(2)危险特性识别本项目存在的风险主要为:①氯酸钠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放热,引发火灾;强氧化剂氯酸钠遇酸反应产生大量氯,氯酸在40℃以下就会发生爆炸。

②盐酸泄露对周围的物体造成腐蚀或对人员的灼伤。

1.2生产、辅助设备风险性识别结合本项目生产工艺的特点,本项目可能存在风险主要有:①锅炉除尘、脱硫设备发生故障时,对大气造成污染。

②污水核心处理设备发生故障时,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

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及风险保护目标2.1评价等级结合以上环境风险识别分析,项目所在地位于通辽市边缘,周围居民、企业稀少,所以为非环境敏感区;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基本无毒,储存量没有超过导则规定的贮存场所临界量,因此本项目风险源为非重大风险源。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本环境风险评价为二级,见表2。

根据导则要求二级评价可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2.2评价范围本项目风险评价等级定为二级评价,根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为距点源4×6Km2范围内。

地表水风险评价范围为排污口下游30km内,选择CODcr 为预测因子。

和BOD52.3环境风险保护目标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包括:水体、陆域生态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城镇及人口分布、工农业分布。

见工程分析专项)确定风险评价的重点保护目标,见表3。

表3 风险保护目标表3源项、源强分析3.1最大可信事故概率分析根据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风险源为生产装置区以及原材料和产品储存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锅炉除尘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粉尘直接排入大气;➢锅炉脱硫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烟气直接排入大气;➢污水核心处理设备发生故障,导致污水未经处理而外排;➢氯酸钠、盐酸贮存库发生火灾事故;➢由于火灾而产生的消防废水。

3.2一般事故统计资料查阅近几年国内污水处理厂运营期间发生的事故,其发生概率很低,2004年3月19日深圳龙岗布吉污水厂,由于一根污水管脱落,使污水厂周围被污水淹没。

所以全国污水处理厂按600家计,则近5年污水厂发生事故的概率为0.03%。

其它污水厂事故包括2005年12月16日正在建设中的石家庄桥东污水厂发生坍塌,以及2006年6月1日河北唐山污水处理厂发生的落水事故,则不属运营期发生的范畴。

通过对国内类似化工行业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统计,化工行业以设备、管道、贮罐破损泄漏等引起的事故出现比例最高,而造成设备破损泄漏的直接原因多为管理不善、未能定时检修造成。

以违反操作规程、操作失误以及不懂技术操作等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出现的比例较高。

表4给出我国化工企业一般事故原因统计。

表4 我国化工企业一般事故原因分类结合本项目生产工艺的特点,估计本项目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如表5:表5 本项目一般事故原因统计从表5中可以看出,本项目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设备发生故障和废气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其发生概率分别为60%和4%。

3.3事故风险源项源强污染物事故排放源强详见表6。

4事故风险预测4.1废水处理事故排放影响分析(1)预测模式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如下:式中:C o—河水完全混合后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Cp—污水排放浓度,mg/L;Qp—污水排放量,m3/s;Ch—河流对照断面污染物浓度,mg/L;Qh—河流上游流量,m3/s。

非持久性污染物充分混合段预测模式如下:式中:C x—河流下游X处污染物预测浓度,mg/L;K—污染物自净系数,1/d;X—充分混合点至预测点河段距离,m;u—河流流速,m/s;C o—充分混合点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

计算公式同上。

(2)污水事故排放影响分析污水处理厂废水事故排放可认为是由于设备事故或能源事故,使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以CODcr 和BOD5作为预测因子进行预测,则出水水质为CODcr:880mg/L,BOD5:530mg/L,以角干为预测断面,预测结果见表7。

表7 废水事故排放影响预测单位:mg/L到地表水水质标准。

因此,若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设备发生故障,应排入污水事故储池,经处理后再排放。

4.2大气污染事故影响预测(1)预测模式采用非正常排放模式进行预测,预测模式为:式中:t为扩散时间;T为非正常排放时间。

(2)燃煤烟气事故排放影响分析主要预测事故状况下的影响和超标范围,详见表8。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废气处理设备发生故障导致事故排放时,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正常排放时影响严重很多,建设项目周围居民点在超标范围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事故排放持续时间在20min左右,事故排放发生30min后,环境质量可恢复达标水平,事故影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建设单位须加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

4.3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分析(1)火灾爆炸分析本项目火灾事故主要为氯酸钠发生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的燃烧半径D和持续时间T可由下面公式计算:D(m)=2.66M0.327T(S)=1.098M0.327式中:M为燃烧物质的质量(Kg)。

该项目污水设计加氯量为8mg/l,再生水加氯量为14mg/l,当生产1g有效率要消耗氯酸钠0.65g,则日处理11万t污水和3万t 中水,每日共需氯酸钠941.6kg。

该项目原料的储存周期小于10天,则氯酸钠的储量最大为10t。

目前,对于辨识化学危险源的化学物质阈限量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1982年6月欧共体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该法令列出180种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

如果工厂内某一设施或互相关联的一群设施中聚集了超过临界量的危险物质,则将这一设施或这一群设施定义为一个重大危险源。

OECD该法令对于氯酸钠的限量为250t。

所以本项目氯酸钠的储量远小于该临界量,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经计算,其燃烧半径分别为54.06m,燃烧时间分别为22.3秒。

爆炸是突发性的能量释放,造成大气中破坏性的冲击波、爆炸碎片等形成抛射物,造成危害。

发生火灾时,火场的温度很高,辐射热强烈。

且火灾蔓延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抢救,极易造成大面积火灾。

火灾、爆炸事故对环境的危害是热辐射、冲击波和抛射物造成的后果。

此外,火灾燃烧过程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可造成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根据上述计算,火灾燃烧的最大范围为54.06m,因此,发生火灾时,如果不引发周围的物品燃烧,则仅限于库房范围内,所以在氯酸钠库房范围内,不要堆放易燃、易爆的物品。

(2)水体污染后果评述当发生火灾时,为迅速控制火势,消防设施用水进行灭火,将产生消防废水。

根据消防用水量按15l/s计算,发生火灾时消防用水量约为335m3,根据类比调查分析,消防废水产生量约为用水量的90%,因此本项目消防废水产生量为300t。

即使不经过收集与处理,也基本上可将消防废水滞留在厂区内,待火灾过后,经自然蒸发即可消除,所以消防废水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4.4事故影响评价(1)大气事故影响评价由以上分析结果可见,本项目发生的废气处理事故虽较正常排放情况下影响严重,但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也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2)污水处理厂事故影响分析污水处理厂出现事故,按最不利因素计算,废水直接排入水渠。

本项目废水主要特征污染为CODcr ,废水中CODcr浓度为880mg/l, 严重超过排放标准,会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所以应加强防范,尽可能杜绝事故的发生。

(3)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分析该项目的氯酸钠储量较小,一旦发生火灾,其影响面积可控制在厂区范围之内。

由于该化学品本身不能自燃,所以应严格杜绝该物品与有机物、金属粉末、浓硫酸、盐酸、及其它还原性物质等共同贮存。

5事故的预防措施及应急计划我国在安全生产上一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工作重点应放在预防上。

在事故救援上实行“企业自救为主、社会救援为辅”的原则。

事故的应急计划是根据工程风险源风险分析,制定的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的计划。

因此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5.1对化学药品的风险事故管理(1)对化学物品的管理与使用●根据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按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氯酸钠属甲类产品,该规范规定氯酸钠在厂房或实验内的最大允许量为50kg,每平方米房间体积最大允许量为0.015kg/m3。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按此规范进行操作,在二氧化氯发生间内的氯酸钠存放量要始终小于该规范规定的允许量。

●应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344号令)的规定。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化学性质相互抵触的化学危险品不能存放在同一房间内。

所以强氧化剂氯酸钠不得用有机物包装,不得与有机物以及盐酸储存在同一库房内,以防造成事故隐患。

●凡有毒及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必须建立严格的发放贮存制度,要有专人管理,贮存量有一定限度。

●在使用氯酸钠、盐酸等腐蚀性物质时,为防止灼伤人体,操作时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2)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并由责任心强、熟悉化学药品特性的人员为组织机构成员。

●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公司管理人员、药品管理员、运送人员进行预案演练,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利用自身力量进行现场抢救,并向本企业领导报告。

●根据灾情向有关部门报警(消防119、救护120、交通事故122、治安110),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易燃、易爆物品事故要在周边50m危险距离内进行及时疏散及清理,对负伤人员及时送就近医院抢救或等待120救护车到来。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采取手机(电话)报警联络方式,公司并保持值班电话24小时通讯联络的畅通。

(3)预案的启动运送、使用、管理危险物品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相关人员必须切实掌握所运物品的特性和应急措施,一旦发生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4)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发生事故后,相关人员应根据化学药品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防止事故损失扩大,并立即进入临战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