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实习报告

峨眉山实习报告

曲靖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20080421班姓名:昝春平学号:2008042147专业:地理专业2011年4月目录导言一、地形二、气候三、植被四、土壤五、地质六、小结导言观察和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自然地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主要是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进行一次综合系统实习。

重点是峨眉山的生物土壤的实习。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接龙门山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峨眉山瓦山块断块的一部分。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是地理工作者增长知识、学习研究的良好基地。

一、实习目的: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时间:2011年4月8日——2011年4月17日三、实习地点:峨眉山四、实习线路:曲靖—昆明—峨眉山—成都—曲靖五、实习组织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六、指导教师:夏吉昆、张晶香、张玲、张梅芬、童彦七、实习区概况:峨眉山(经度:103.48纬度:29.59)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约160 km,东距历史文化名城乐山约30km,坐落于峨眉山市西南7km处,主峰为金顶。

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相对高差近2600m。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生物土壤气候垂直带明显,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构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特色,素有“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佛国仙山”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之赞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峨眉山是自豪而骄傲的,它用头顶托着人们,仰望苍穹,俯瞰人生,远眺未来,站在中国最高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峨眉山之巅,如破蚕的神蛾,穿越轮回,重获生命的灿烂辉煌。

一、地形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

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

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二、气候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峨眉山在“峨眉平原”的西南尽头陡然屹立,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东边为陡峭的摄身崖,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

以上因素成就了峨眉山地区作为我国以及四川省西部降雨中心的地位,年平均降雨量为1580~1900毫米,而且绝大部分雨量集中在6~~9月。

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

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O.C,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0.9℃)、亚寒带(海拔2200m一3047m,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 m一2200m,年平均温度为13.1.C)、亚热带(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C,极端最高温度为38.3.C)。

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

年平均雾期139.4天,雨期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

气候特点从气温来看,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 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 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第二,从降雨来看,峨眉山与临近地区相比,雨量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山地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地形雨而至,峨眉山年降水量1959.8mm,峨眉县1593.8mm,两地相差366mm。

降水集中在夏季。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第三,从湿度来看,峨眉山平均湿度在86%,个别月份达93%。

峨眉城区为80%。

主要因为峨眉山山体高大,是空气在不同高度凝结成云雾,峨眉山终年在云雾笼罩之中。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湿度对照表表五总之,峨眉山由于山势高大,使其气候要素从山顶到山麓有明显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这是至使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原因。

三、植被峨眉山山势高,相对高度为2685米,其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故峨眉山上的植被生长期及植物的种类,在不同的高度有极大的差别,峨眉山的植被隨海拔升高其垂直带非常明显。

峨眉山植被特征:峨眉山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

峨眉山海拔3099米,亚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气候带兼备,雨量充沛。

中、酸、碱性土壤3种兼有,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

全山森林面积达677 Km2,森林覆盖率为87%,绝大部分为常绿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拥有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王国”和“绿色宝库”。

峨眉山植物垂直带谱自山麓至山顶,反映了亚热带至亚寒带的植被景观。

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被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的融合,使之荣获“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峨眉山位于多种自然要素(地质、地理、气候等)交汇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分。

地质时期峨眉山地区历经多次海陆变化,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是该地区孕育现代植被类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地处康滇古陆北缘,峨眉山植被继承了丰富的古热带区系成分,新生代始新世末期至新近纪伴随着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的阶段隆升和古地中海的退却(吴征镒,1980;孙航,2002),包括峨眉山在内的康滇古陆植物区系与东部的扬子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印度等)植物区系产生交流,伴随新近纪的河流侵蚀和冰川作用以及北半球古气候的冷暖交替,峨眉山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小气候等自然因素成为许多(北方)古近纪植物的避难所和新植物类群演化的摇篮,致使现代峨眉山的植物区系成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峨眉山具有世界上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谱。

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

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木、灌木和草地等各层发达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通常为多优势种(李旭光,1984;黎昌谷,1990;谷海燕、李策宏,2006、)。

峨眉山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报国寺到洪椿坪(海拔500~1100)m),为常绿阔叶林和低山针叶林,以桢楠、川桂、杉、柏和马尾松为主。

洪椿坪到洗象池(海拔1100~2 100 m),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林,以油杉、香樟、冬青、六角枫和峨眉栲为主。

洗象池到金顶(海拔2100~3099m)为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以冷杉、红杉、木莲、杜鹃、箭竹、高山桦和野樱桃为主,并兼有高山灌木丛林和草甸。

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一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生态多样的峨眉山自然景观,当属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之一。

根据峨眉山不同垂直高度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特征,将峨眉山植被分为五个带,见表六:1 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次生灌丛带分布:万佛顶—梳妆台观察点:万佛顶—次生灌丛云成寺(太子坪)--冷杉林(1) 杉林冷杉林为四川西山地亚高山长绿针叶林,由冷杉组成的纯林。

①冷杉树资挺拔、冠幅大,显尖塔形,能耐低温,阴湿,主要分布于高山峡谷。

②群落外貌暗绿,林相稀疏。

③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为单优势种峨眉冷杉纯林,其它树种及少见,林冠层总的来说郁闭度大,在不同地段,其郁闭度由0.35—0.7—0.75—0.9不等,林内阴暗。

灌木层:以箭竹占绝对优势,生长密集,箭竹中渗有花木秋,绒毛柳及多种杜鹃,林下灌木层的种类成份。

随光照强度影响而改变显著,若林下透光良好,杜鹃及其他落叶灌木数量增多;相反,若林内很阴暗、箭竹密集丛生盘根误节,其它种类难于渗入其中。

地被层:林下地被层繁茂,地表几乎为藓类所覆盖,盖度一般达80%以上,厚度10—15厘米,并以锦丝藓为主,混有塔藓。

在局部低洼易积水地段,则有泥炭藓出现。

层外植物:林内阴暗潮湿,附生植物地表,苔藓十分发育,密布于冷杉树干和灌木茎枝上,尤以长松罗悬挂林间而十分醒目。

④认为影响严重:植相稀疏,郁闭度一般小,呈斑块状或小片状分布,形似“公园森林”。

仅在局部郁闭度大的冷杉内,与人以阴暗针叶林之感。

(2) 次生灌丛峨眉山2900米以上的次生灌丛应属冷杉带内的植被类型。

广布林间的局部地段,在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一带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这类次生植物是由于冷杉过度砍伐,或成片毁林之后形成。

目前次生灌丛林相稳定。

次生灌丛一般可分为两个亚层,第一层主要是由喜光的绒毛柳、野樱桃、杜鹃组成,一般分布稀疏,盖度小。

第二亚层,以箭竹为主,盖度很大,可达80—95%。

2 温带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梳桩台—洗象池观察点:大乘寺此带年平均温度4--8ºC,年降水量2100—1850mm,是一个上、下气候要素交叉的场所,高山上部的植物可以生长,这里是冷杉的下限,低山植物可以生长,这里是衫木的上限,亚热带与温带,长绿与落叶的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这里成了植物的避难所,所以种类组成复杂,优势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