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学论文

法医学论文

法医学在侦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法医学是一门特种医学,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医学与法学的双重属性。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利用法医学,对尸体进行鉴定、研究,常常会给公安机关带来侦查破案的重要线索。

同时,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公安人员掌握各种尸体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各种暴力性死亡的尸体征象以及检验鉴定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法医学中死亡与死后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以阐述法医学在侦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字:法医学侦查死亡死后变化死亡鉴定一、法医学㈠法医学概念法医学是以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研究和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法医学是一门特种医学,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医学与法学的双重属性。

㈡法医学与公安工作1.概述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公安人员掌握法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尸体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各种暴力性死亡的尸体征象以及检验鉴定的意义;了解法医学物证检验及毒物发现、提取、包装和送检的基本方法,正确评价和应用法医学鉴定理论;利用法医学为揭露犯罪、认定犯罪、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提供科学依据。

特别是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往往涉及死亡与死后变化以及死亡鉴定的内容,此时,法医学为侦查工作提供的帮助、线索是无比宝贵且及时的,往往是第一手的重大线索。

2.法医学的合法性及应用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刑诉法》第71条规定:“侦查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应当进行勘验或者检查。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勘验、侦查。

”在这个法条中明确了法医在侦查作用中的合法性。

在确定合法性之后,还需要了解在侦查破案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最基本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及时确定以下几方面:①案件发生时间;②案件发生地点;③案件涉及人物;④案件作案方式;⑤案件性质;⑥辨别死者身份;⑦推敲凶手杀人方式3.从实际案例中说明法医学对侦查破案的作用某男,25岁,2010年8月26日3时许,骑自行车不慎被一辆轿车撞倒,当时昏迷不醒,由120急救中心送至某医院。

到医院后清醒,无恶心呕吐,颈痛伴四肢活动障碍,是去知觉,同时右足肿胀,经急诊检查会诊后,以“颈部损伤、高位截瘫”收入院治疗。

于9月10日在颈丛加局麻下行颈椎前路C5部分切除,术后抗炎对症治疗。

于10月23日突然出现呼吸困难,10月24日患者出现呼吸骤停,10月28日死亡。

家属将医院告上法庭。

后根据尸体解剖,认定系因交通事故中颈椎骨折,造成颈髓挫伤、坏死并发支气管肺炎,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而死亡。

若不是法医学的权威鉴定,将又导致一宗错案或医疗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可见,法医学所提供的科学依据,是定案,判案的关键所在。

二、死亡㈠死亡的概念及判定死亡的标准死亡是指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停止。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死亡概念和判断死亡的标准(医学上常把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和各种神经反射消失作为诊断临床死亡标准的三大征象,并案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发生的前后顺序不同,分为心脏死和呼吸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因人口基数大,导致死亡成本高,死亡标准也因地制宜地逐渐演变成以“心肺死”——即心脏死且肺脏死作为标准。

㈡死亡标准的意义1.受害者是否死亡在侦查过程中是决定性因素。

首先,在接警到达现场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受害者是否死亡;其次,在定案时,受害者是否死亡又直接决定了案件性质;而后,在办案、侦查、收集情报、情报分析时,若受害者死亡,应从其尸检报告等所获取的数据、线索出发,所以说,死亡标准贯穿整个侦查过程。

2.法的解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被告人以伤害他人的故意实施暴力行为造成被害人“脑死亡”而心跳和呼吸尚存状态,若采脑死亡标准则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若采用传统心肺死亡标准,则构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有学说认为,脑死亡标准一旦采用,行为人的行为就会因为死亡标准的选择不同而加重对其的处罚,并且有可能将故意伤害罪扩大化。

本文认为,我国《刑法》并未将死亡标准确定为“脑死亡”或“心肺死亡”,这为我国推行脑死亡认定提供了空间,并且条文中还规定了“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

在该条文中,脑死亡状态其实已经符合“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条件,其本质是死亡必定包括重伤在内,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不能将重伤局限在肢体的残缺上,人的大脑机能的损害从医学角度讲对人的损害更大。

因此被害人处于脑死亡而心、肺活动状态,应当适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情节。

在故意杀人罪中,死亡标准的不同造成认定既遂与未遂的不同。

倘若被害人处于“脑死亡”而心跳和呼吸尚存状态,依据心肺死亡标准被告人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依据脑死亡标准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三、死后变化㈠死后变化的概念1.人死后,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逐渐停止,尸体在内外因素(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为死后变化。

2.以死后24小时为时间界限,尸体现象按出现的先后不同,可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

早期尸体现象包括:肌肉松弛、尸冷、尸斑、尸僵、局部干燥、自溶等;晚期尸体现象包括尸体腐败、干尸、尸蜡、泥炭鞣尸等。

㈡死后变化现象的应用1.肌肉弛缓。

指人死后,肌肉的紧张丧失而出现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的现象。

此种情况下,受压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相应的压痕,这种压痕在物体去除后仍能保存。

从而可借身体压扁的部位来推测尸体的位置有无变动,也可根据压痕的特征来推断死后停放在何种物体上进一步判断死后有无移尸,查明死亡时的原始现象。

2.尸冷。

指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于是尸体逐渐变冷的现象。

尸温的下降速度与死后经过时间有一定关系,故在法医学上对推测死亡时间有一定参考价值。

附布尔曼公式:死后经过时间=37°C—直肠温度/0.83*系数,系数在春秋季节为1;夏季1.4;冬季0.7。

3.局部干燥。

尸体表面不断蒸发水份,尤其覆盖层薄而湿润的部位或创面(生死或死后形成的)因此而变得干燥,质硬,色深,故又称皮革样化或羊皮纸样化。

检验时既不要将正常变化误认为生前损伤,也不要将创面处变化误认为正常变化。

眼睛角膜死后因失去水分而变得混浊,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一般死后6~12小时轻度混浊,5~20小时混浊加重,经48小时则轻度混浊。

角膜混浊程度可作推测死后经过时间的参考。

4.尸僵。

指人死后,肌肉先行弛缓,短时间后逐渐变坚实、强硬,轻度收缩而将关节固定在一定的姿势。

尸僵是重要的早期尸体现象之一,个体情况及死因均可影响到尸僵的出现和缓解的早晚、快慢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尸僵一般在死后1~3小时出现,6小时左右扩展到全身,12小时达到最强,1~2天后开始缓解。

多数是从颌、面部开始,向下发展到躯干,上肢、下肢,即为下降型尸僵,少数亦可与此顺序相反,称为上升型尸僵。

尸僵缓解的顺序与出现顺序一致。

5.尸斑。

指人死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停滞,血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血管坠积于尸体的低下部位未受压处,并透过该处的皮肤呈现出有色的瘀痕。

按尸斑的发展可将其分类三期:①坠积期,为尸斑开始发展期,常出现于死后2~4小时,特点为压之即褪色,除去压迫后又再现,翻动尸体,原尸斑逐渐消褪或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出现新的尸斑。

②扩散期,发展到此期一般约需12个小时。

此时尸斑色加深,呈大片状,压迫尸斑部仅稍褪色,变更尸体位置时不易消褪,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新的尸斑。

③浸润期,一般开始于第二个昼夜。

特点为压迫尸斑时已不再褪色,变动尸体位置也不转移。

尸斑的颜色是血红蛋白颜色的反映,通常为暗紫红色,但在一些特殊死因如中毒等,可有不同颜色。

尸斑分布于尸体低下部位,与尸体的姿态相关。

要注意将尸斑与皮下出血相鉴别。

尸斑出现于尸体低下部位,无表皮剥脱,早期压之可褪色,切开局部无凝血块并可擦掉或冲洗掉,组织切片检查无血管外红细胞;皮下出血则可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可有表皮剥脱或肿胀,压之不褪色,切开局部有凝血块,擦或冲洗不掉,组织切片检查有血管外红细胞。

尸斑对于侦查过程的应用在于:确定死亡;推断死亡时间;判定死亡时的姿势。

因其特征明显,指示明确尸斑在侦查过程中的应用尤为常见、重要。

6.尸体腐败。

简称腐败,是死后体内蛋白质在细菌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无机物和大量腐败气体,致使尸体原来形态结构遭到破坏的过程。

腐败在法医学上的意义在于:根据腐败的发生和发展,可推测死亡时间;某些死因;毒物检测;测定血型;推断致伤物及损伤性质;骨髓内的硅检验;性别、年龄、身高等。

7.尸蜡。

尸体长期浸在水中或埋在湿土里,皮下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后形成污黄白色的蜡样物质,而使尸体得以保存。

这种保存型尸体称为尸蜡化。

成人形成尸蜡约需1~1.5年,新生儿则只需6~7周。

尸蜡能保存生前损伤及个人特征,并可作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故具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8.蝇蛆状况推测。

根据蝇蛆在尸体上的生活情况进行推测,这种方法常常被应用于死亡时间较长的尸体。

苍蝇转变成蛆需要经过产卵、孵化、生长等过程, 先长成蛹, 再长成蝇。

蝇破壳后会在尸体上留下蛹壳, 在生长过程中蛹壳的颜色变化为黄白色、黄色、褐红色、褐色、暗褐色, 每一种颜色转换都有一定的时间过程, 法医可以通过观察蝇蛆蛹壳的颜色先判定蝇蛆的生长时间, 再推测出大概的死亡时间。

9.眼部变化推测眼压变化: 正常眼压为14 ~ 21mmH g, 眼压为10mmH g, 死亡时间为10分钟; 眼压为 7mmHg, 死亡时间为20分钟。

对于颅脑损伤的尸体, 眼压下降速度快, 眼球硬度低。

角膜变化: 出现斑块状混浊, 死亡时间为3~ 10小时; 浑浊程度为半透明, 死亡时间为12~ 24小时; 浑浊程度为高度浑浊, 死亡时间为36~ 48小时。

法医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定时需要注意, 角膜的变化情况会受到温度高低的影响, 生理盐水数、眼底镜进行观察。

10.食物消化推测在采用食物消化推测方法进行死亡时间推测之前, 必须要了解尸体内的食物种类和性质。

以米饭和蔬菜为例, 研究范围为胃的内部。

乳糜变少, 十二指肠进入的食物量较少,死亡时间为饭后的1~ 2小时内; 所有食物均变成乳糜, 留有极少量的饭粒和蔬菜残渣, 死亡时间为饭后4小时; 食物基本或者完全排空, 仅留有极少量的蔬菜皮, 死亡时间为饭后 4~ 6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