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证据——尸斑
【摘要】:在办案过程中,在法医的鉴定过程中,死者的遗体都留下了些重要的证据,尸斑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证据。
【关键词】:尸斑形成发展意义
【正文】:
经过学习法医学这门课程,了解了很多知识,其中我对尸斑的现象比较有兴趣下面我就表述下我经过查阅资料后的浅解。
尸斑是一种生物反应,指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块,称为尸斑。
尸
体现象之一。
人死后,在尸体低下部位皮肤出现的紫红色斑块,称为尸斑。
人死后平均2-4
小时出现。
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的血液缺乏动力而沿着血管网坠积
于尸体低下部位,尸体高位血管空虚、尸体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结果,尸体低下部位的毛细血
管及小静脉内充满血液,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暗红色到暗紫红色斑痕,这些斑痕开始是云雾
状、条块状,最后逐渐形成片状,即为尸斑。
尸斑的分布位置:
与尸体的姿势直接相关。
如仰面平卧的尸体,尸斑出观在枕部、顶部、背部、腰部、臀
部两侧和四肢的后侧,有时也见于尸体侧面,甚至上面的倾斜区如锁骨上部。
俯卧的尸体,
尸斑分布在颜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时两侧眼结膜也往往呈瘀血状。
处于立位的
尸体,如悬吊的尸体,尸斑出现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腹的远端,多呈紫红色或暗紫红色;因
煤气或氰化物中毒死亡的,尸斑呈樱红色。
一般十小时内用手指压迫可退色,除去压迫又复
原;如将尸体翻转,原尸斑逐渐消失或转移,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
因此,法医检
验尸体时,往往根据尸斑的分布位置来判断尸体停放的位置。
尸斑是较早出现的尸体现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后2~4小时出现,经过12~14小时
发展到最高度,24~36小时固定下来不再转移,一直持续到尸体腐败。
然而尸斑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下面三个时期:
1.坠积期:人死后,血液下坠于尸体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时血液还仅限于血管内,尚未扩散到血管外。
这个时期是尸斑坠积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用手指按压尸斑,则被按压地方毛细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围流动,尸斑暂时消失;但放开手指解除压力后,血液流回原处,尸斑又重新出现。
不仅如此,在坠积期内,如果翻动尸体位置,则原来的尸斑逐渐不明显,甚至消失,而在尸体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新的尸斑。
切开坠积期尸斑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
此时流出的血液易被纱布擦掉,但擦去后还能流出血液。
尸斑坠积期一般在死后2~4小时开始出现,但也有早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小时出现的。
极少数濒死期迁延的病人,由于循环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见到少许尸斑。
2.扩散期:人死后,除了血液循环,组织液也同样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沉降于血管周围的组织中,透过血管壁而进入血管内,与血液相混合而促进死后溶血,然后被组织液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向血管外渗出,这就是尸斑扩散期。
尸斑发展到扩散期一般需要1 2小时,进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时,扩散期是坠积期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用手指按压尸
斑稍有退色,变更尸体的位置后,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
切开扩散期尸
斑处的皮肤,则在切开的血管断处惭渐流出血滴,从组织中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溢出。
3.湿润期:从扩散期开始,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就渗入组织间,至第二天后更加明显,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渗入组织细胞内,使组织着色,这就是尸斑发展过程中的浸润期。
浸润期是扩散期的延续,持续时间较长,以后由于细菌的作用而转为尸体腐败。
在浸润期内,压迫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
用刀切开尸斑处,可见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血管中无血液流出。
上面谈的是尸斑出现和发展的一般情况。
此外,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还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压迫、血液性状、血量及皮肤色泽等。
尸斑的颜色又如何判断呢?
皮肤色素的深浅,对尸斑的颜色也有影响,肤色浅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鲜明些,肤色深的尸体,尸斑颜色就要暗淡些。
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和皮肤的颜色。
我国人的尸斑通常是紫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鲜红色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故其通过皮肤透出的尸斑呈樱红色。
冻死、氰化物中毒的尸体,因其体内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较多的氧合血红蛋白,故其透过皮肤呈现出来的尸斑呈鲜红色。
在水中或处于冷冻条件下的尸体,因氧气渗透入皮下血管内,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故其尸斑呈红色或淡红色。
烧死尸体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烧焦部分的尸斑呈樱红色。
氯酸钾和亚硝盐中毒时,因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
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肤色不同,尸斑的呈现程度也不同。
黑色皮肤可以掩盖尸斑颜色。
随着死
后变化的发展,尸斑的暗紫红色逐渐转为浅绿色和绿色,与腐败尸体的颜色相融合。
然而尸斑也有一些情况很特殊,一般来讲尸斑呈暗紫红色.因为人死后一定时间内,由于部分组织细胞处于超生反应状态继续消耗血液中的氧气,使氧合血红蛋白变成还原型血红蛋白,血液为静脉血,暗红色.血液的坠积有一个量变的过程,所以尸斑的颜色是逐渐显现并加深的。
还有特殊的情况:
1.鲜红色的尸斑见于: 一氧化碳中毒(碳氧血红蛋白),氰化物中毒(氧合血红蛋白),冻死(氧合血红蛋白)等。
2.灰褐色的尸斑见于:亚硝酸盐中毒,氯酸钾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等。
3.硝基苯中毒(高铁血红蛋白)尸斑可呈现绿褐色,应注意与尸绿区别开来。
在法医尸体检验的实践中,常常有在尸体低下部位见不到尸斑的情况。
这主要是受压的缘故。
尸体低下部位受压处,如与硬面接触被压成扁平状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脚后跟部等,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压到其他地方而没有尸斑形成,检验中见到的往往呈苍白色,若衬垫物的硬面不平,则尸体受压处的皮肤可留下与衬垫硬面相一致的苍白区,而没有受压的地方仍有尸斑。
这样,暗紫红色的尸斑与苍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
此外,裤带结扎的地方,衣服折叠的地方,或者皮肤皱褶的地方等,也因压迫而无尸斑的形成,并可留下与压迫物相一致的印痕。
溺死的尸体由于毛细血管受冷水刺激发生收缩,加之尸体在水中浮动翻转,所以,尸斑常常出现得较慢,而且比较弱。
尸体的血液性状是死因决定的,它对尸斑出现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
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尸体,因其死亡是极短时间的事情,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所以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多呈暗紫红色。
这类尸体尸斑常出现于死后1~1.5小时,早者30分钟即可出现,8~10小时就可发展到扩散期。
由于尸斑出现的速度快、程度强,这类尸体的尸斑处还常见斑点状出血。
与此相反,死者若是死于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则因其血量少,故尸斑出现速
度慢程度弱,颜色也浅,甚至可以不显现。
尸斑在法医学上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证据。
明显的尸斑可以作为诊断死亡的确证;尸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压迫物的花纹,能够提供死亡时尸体的位置、姿式、停尸物表面形状的情况,还可以判明尸体有无变动和变动的时间;根据尸斑发展的规律,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死亡时间;尸斑的颜色、浓谈、程度,可以为死亡分析提供依据;根据尸斑的范围、浓淡,可以判断尸体内的血液量,等等。
综上所述,尸斑既神秘又重要,展现了死者留下的证据,为法医与警方办案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参考书目及文献:《法医学》王保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