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典诗词的六种方法谢琰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
主讲《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唐诗选读》、《<文选>精读》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
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0篇。
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首先我要谢谢士恒基金提供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古典诗词的欣赏与歌唱”。
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用“欣赏”和“歌唱”这两个关键词去讲古典诗词。
我所在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个文史哲基础学科方面非常有传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育方面的领头羊,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中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些困惑,当然也会遇到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面对诗词时的困惑。
后来我参加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节目的相关工作,更能切身体会到更广泛的人们,对于诗词的一些想法和困惑。
所以,我首先想说的是如何去欣赏诗词。
我们读诗学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这种特殊的艺术作品的美,体验美背后的种种文化知识。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加另外一种独特的体验,即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式体验,可能会更利于我们亲近诗词,爱上诗词,乃至研究诗词。
我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大家阅读诗词,所以欣赏和歌唱二者之间,重点是欣赏,歌唱则是对欣赏的帮助和修饰。
我不可能要求自己像音乐专业的老师那样去讲诗词的吟唱问题。
我有一些很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明确地塑造他们的流派,去研究怎么唱诗词,各有各的专业方法。
今天我在这里只是介绍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知道诗词有很多种歌唱方法。
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跑到你面前说,我这个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用我这个方法去唱古诗词的话,你就领略不到诗词美。
那你就可以用我今天所讲的种种理由去反驳他。
自古以来,诗词的表演方式就不只一种,更何况在当今这样复杂的现实环境中。
以上是开场白。
在具体地告诉大家我到底想说几种欣赏方法以及演唱方法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实验。
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我们真的欣赏明白了吗?我很喜欢讲一些最为常见的诗。
本来我想用“鹅鹅鹅”开场,后来想,怕被你们骂,说老师来骗人了吧。
我心想就稍微高级一点吧,那就讲《望庐山瀑布》。
小学生都能对它倒背如流,这首诗有什么可讲呢?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到底自己内心能不能迸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是“望庐山瀑布”,那么李白是站在哪“望”的?你可以想一想,比方说是瀑布的底下?瀑布的对面?他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呢?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山顶?第二个问题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紫色的烟”?这话题,我问过全国各地很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
每到此时,语文老师就会变成物理老师。
他会说,这是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等。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北京这几年雾霾很重。
我摸良心说,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紫烟”就是在雾霾的北京,真是天空发紫,暗无天日。
但是在唐朝的庐山,在一个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地方,何来这种体验?那么“紫烟”如何理解呢?第三个,我想问一个无理取闹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个绝妙无比的比喻。
我想问大家,李白是怎么想出这个比喻的?你们肯定说,你想把李白从坟里拖出来鞭尸吗?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他的脑洞是怎样的!其实这些问题,看上去可能让大家觉得困惑,有争议,有人会觉得无厘头,但其实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
大家以前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只从课本里或者是一些唐诗选里去读?有没有哪位听众真正去翻过一本比较权威的《李太白全集》呢?无论是清代人王琦还是当代几位著名学者,很多人都注过《李太白全集》。
各位如果认认真真翻过其中一个权威版本,你会立刻发现,这首诗题目应该叫《望庐山瀑布水》,多了一个字。
紧接着你又会发现,李白写了两首。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第二首才是这首七言绝句。
那么我们依次来看刚才说的三个问题,其实都很容易解答。
第一个问题,李白在哪望的?我们与其胡乱猜,不如看人家的第一首,其实说的非常清楚:“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连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很清楚。
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紫烟”到底是什么?在这首诗里没有解答,但是你去基本古籍库或者四库全书里搜索一下,李白诗里“紫烟”出现了十多次。
你把这十多次放在一起去看,会发现真相。
李白写嵩山也会写到“紫烟”,写一个好像跟这些山都没关系的人也有“紫烟”。
你再继续找,发现他写“紫烟”的时候,往往跟一个现象有关:修仙学道的人或者是修仙学道的事件。
比如说他有一首诗叫《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他送夫人去哪呢?去庐山寻一个女道士,这个女道士的名字特别霸气,叫李腾空。
他在写女道士的时候说:“罗衣曳紫烟”。
她的衣服后面拖曳着“紫烟”。
这女道士是被火点了吗?一道烟就溜出去?肯定不是吧!所以这些“紫烟”合在一起,我们发现“紫烟”跟道教的氛围、跟神仙的气氛有关系。
如果稍微多查一下,你就会发现,庐山为什么叫庐山?因为据传说,周武王时代有七个兄弟在这学道,然后七个人一起登仙而去,留下一座空庐,故名庐山。
当然,比如说到了东晋,庐山也变成佛教圣地,会有惠远这样的高僧到庐山来。
我们经常说,天下名山让僧道占尽。
庐山是有非常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的。
所以这首诗一上来说“日照香炉生紫烟”,并不是描绘紫色的烟,而是强调一种气氛。
李白这样一个非常虔诚的道教徒,这样一个“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他到庐山是到一个道教圣地。
他所看到的景象是人间仙境的气氛。
那么,上来就渲染这个气氛有什么好处?诗的最后一句是“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家注意,“银河”不是咱们现在天文学意义上的银河。
那是一个神仙世界,在“九天”之上的神仙世界。
这个神仙世界里有一条银河,它落入人间仙境之中,变成了庐山瀑布。
所以,诗的开头和结尾构成一个大回环,非常美妙,也非常严谨。
我们读李白的诗有种感觉,他写山水诗不是一种形象的震撼,而是一种气质的宣泄。
这个气质到底停留在哪?停留在李白自己身上。
换句话说,他写庐山也好,写敬亭山也好,写的是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魅力。
与其说敬亭山有魅力,不如说李白有魅力。
我是安徽人,敬亭山离我家很近,就是海拔100多米的丘陵,里面没什么壮美风景,实在想象不到能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敬亭山看他也看不够,也非常欣赏,这话说得简直太李白了!他把自己的灵魂、性格、气质都投射到山水中。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当他说起“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的外号“谪仙人”。
所以,这条“银河”实际上是他整个生命,整个宗教信仰,整个气质的一种投射。
只有他这么一个人,这样一种心性,这样一种信仰,来到这么一个特殊的道教圣地庐山,才能产生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联想。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再追问一下,他难道没有想到别的比喻吗?为什么单单想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咱们可以把第二首做一个处理,后半部分不看,我们把前半部分做一个拆分。
“西登香炉峰”,是不是有点像“日照香炉生紫烟”?“南见瀑布水”,可以对应着“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可以对应“飞流直下三千尺”。
换算一下,三千尺等于三百丈,数据都是一样。
然后,最后一句出来了。
四句变成了一句。
我们会看到,其实李白一开始想了三个比喻。
第一个,“欻如飞电来” ,欻就是迅速,快的像闪电。
第二个,“隐若白虹起”,隐然如白虹隆起。
第三个,“初惊河汉落”。
河汉,就是银河。
银河有很多称呼:天汉、银汉、河汉、天河,等等。
古人特别重视河水和汉水,所以用人间两条重要的河去指代天上的河,于是产生各种组合词。
那么,最终李白选择了“银河”这个比喻。
我们比较一下以上三个比喻。
闪电有速度,但形态不符。
闪电是刚性的,瀑布是柔美的。
白虹的形态是抛物线,但白虹是不动的。
这谁家彩虹漫天飞啊?除非你被打晕了,才会眼前满天飞彩虹。
所以,“飞电”和“白虹”作为比喻来说都少了点什么,要不就是形状不符合,要不就是动感不合。
只有“银河”,形状也合,动感也合,除此之外,气质也很棒。
刚才我们说了,只有银河才能传达出他对于这条人间仙境中的瀑布的无上赞美。
我们经常说,作家手稿价值千金,但李白的手稿就在第一首的前半部分里面。
我们颇可怀疑,李白先写了第一首,觉得前半部分似乎还可以再做精简,再做修改,于是产生了千古名作“日照香炉生紫烟”。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细细读李白的诗集,会发现有好些诗长得很像,而且有些诗的异文非常夸张。
所谓异文,就是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的版本,有些是字不一样,有些甚至几句话都不一样。
李白诗的某些异文太夸张了,就像是改了两遍稿子,不一样的地方太多。
所以就有学者怀疑,李白的诗集里保存了一小部分草稿。
可见,即使是一个天才诗人,李白也付出了艰辛的思索过程。
飞电,白虹,河汉,哪家更强?他最终决定用“银河”,于是留下千古绝唱。
这么一首小诗,稍微接触一下最原始的版本,略微使用一些更为细致的阅读方法,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美感,学到更多的知识。
现在,我们正式开讲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主要是五种:咬文嚼字,结构分析,对比联想,知人论世,文化拓展。
最后,我会说到诗词吟唱的问题。
下面一一道来。
第一种方法:咬文嚼字。
我说的咬文嚼字具有特殊指向,不是挑错找茬,那样的阅读是很低效的。
我们需要借助古人的智慧。
唐人诗集流传至今,很多都有注本。
很多唐诗,还被不同选本选过,被不同的批评家点评过、记录过。
也就是说,从唐诗写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关于唐诗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在漫长的一千多年研究史中,留下太多真知灼见。
如果我们摆脱这一切,依仗自己的那一点点文化积累,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审美能力,想接近唐诗是不可能的。
我说的咬文嚼字,就是指:查找权威的今人注本,以及适当借助古人的注释。
下面我列的四套丛书,数量非常庞大,有两三百本。
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也基本够了。
这些丛书里,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人民文学三种古典文学丛书,基本上收录的是某一个作家的全集,有时候是诗集、文集、词集分开,有的则是编在一起。
还有一种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本丛书,是一些选集。
这四套书是目前最权威的古典文学阅读书目。
有时候我们偷懒,读不懂一首诗就去百度上搜,感觉很省事,但是世间的事往往如此,省事的行为最后会让你费尽周折。
你查到了错误的知识,先入为主之后,很难改变过来。
不如一开始我们就稍微花点力气,翻看这些最权威的本子。
这些书的整理者,常常会做以下工作:一个是校,用不同的版本去校对,能恢复作品原来的样子。
第二是集注,把古人的一些好的注释都放到里面。
第三,有些整理者还做了集评的工作,就是把古人的评点也收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