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理论模型职业决策就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瞧法,刚好瞧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瞧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早在1909年Parsons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
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与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与干预的框架。
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与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3、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
Parsons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与咨询而言仍然就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与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
Phillips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与非理性选择模型。
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与独立性的特点。
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瞧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就是系统的、独立的与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
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与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Savickas认为非理性模型与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与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与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与期望效价理论。
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理论与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模型、Krumboltz模式、Tiedeman模式与Gelatt模式。
(1)Tiedeman模式虽然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与肯定,但就是Super认为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与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
也就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与权重她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
我们认为Super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就是中肯的。
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Tiedeman,O’Hara与Harren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模式):把个体瞧作就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这个过程包括意识与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与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
Tiedeman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与主动性。
Tiedeman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
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应瞧到,Tiedeman模式仅仅就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与深入。
(2)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简称CIP理论)Peterson、Sampson与Reardon提出了CIP理论。
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教给个体必要的职业与生活计划技能从而帮助个体成为足智多谋的与有责任心的职业问题解决者与职业决策者。
有效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被瞧作一个按等级排列的金字塔。
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知识领域: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
金字塔的第二层就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了从问题识别到执行决定的程序性知识;金字塔的顶部就是执行加工领域。
执行加工领域就是CIP理论中最独特的部分。
执行加工领域中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元认知——具有选择、发动、调整与监控信息的贮存与回忆的功能。
三个主要的元认知就是自我谈话、自我意识与监控。
自我谈话很重要,因为负性的自我陈述严重的限制甚至消减个体决策技能的效能,经常引起慢性的决策犹豫,正性的自我陈述能够激发正性的期望与强化有效的问题解决行为,自我意识能使个体识别执行加工过程,例如就是否存在负性的自我谈话、就是否需要更多信息、决策过程处于哪个阶段与个体的情感状态如何等等。
它涵盖了Parsons提出的明智职业选择的三个过程:自我知识、职业知识与正确推理。
信息加工金字塔的三种成分交互作用、就是一个与谐的系统。
(3)Krumboltz模式Krumboltz与Hamel Krumboltz吸取经典决策理论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社会学习论模式,并于1977做了修改,修改后的模型把职业决策步骤分为:界定问题、设立行动目标、澄清价值、认同替换、发现可能的结果,系统的消除可选项与开始行动。
该模式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把职业决策瞧作就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并主张职业决策技能就是可以在教育与职业辅导课程中教授的,特别强调教授识别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该模式也把职业决策瞧作就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Krumboltz模式既就是描述性的,也就是解释性的,因为它既描述了职业决策的过程,也解释了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尽管作者试图简化职业发展与职业决策的过程,但还就是列出了太多的变量,使得有效的过程显得极为复杂。
应该肯定的就是,作者详细指明了辅导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
(4)Janis、Mann与D’Zurilla、Gokdfried强调决策者必须注意不准确的信息、信息的误用与拒绝信息。
也就说注意避免认知错误与认知扭曲。
(5)逐步消除模型(Sequential elimination model)Tvesrky与Gati提出了逐步消除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工作的属性可以根据重要性来排序,每种属性都有一个可接受的范围,拥有在可接受范围之外属性的工作被消除掉,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有少数几个为止。
(6)Gelatt模式Gelatt认为职业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必不可少的活动: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这些结果的价值与选择适当的活动。
早期Gelatt的职业决策模式,就是典型的理性取向的。
但Gelatt后来采用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提出“积极的不确定论”。
所谓积极的不确定,就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及接纳作决策时的不确定以及成功机率的不确定,以直觉、开放的心态面对职业决策。
Gelatt认为决策就是一种非序列性、非系统性、非科学性的人类历程。
她把作决策重新定义为“决策就是一种将信息调整再调整,融入决策或行动内的历程。
”(7)职业决策的预扫描、深入分析与选择模型(Prescreening,In-depth Exploration,and Choice model for career decision making,简称PIC模型)Gati与Asher根据决策理论提出的职业决策模型,把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目的与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预先筛分阶段。
职业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接受教育培训与工作的机会,但我们在对职业做出选择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了消除困惑,本阶段的目的就就是要把要选择的职业项目缩减到5-7个左右;第二阶段:深入分析阶段。
选出一种适合您的有前途的职业,在这一阶段,您需要既考虑某个职业就是否适合您,同时也要考虑您就是否具备这项职业的要求,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对您在上一阶段筛选出来的职业做深入分析;第三阶段:做出选择阶段。
帮您选出最合适的职业;第四阶段:执行自己的决定阶段。
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施。
(8)期望效价决策模型(expected utility of decision making)Pitz与Harren于1980年提出了期望效价决策模型。
这模型假设每个个体都拥有可知的偏好与价值,假设个体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行动可采用,每一种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个体为了获得最优决策,必须根据个人的偏好与价值来评估各种结果,评估形成了个体对这些结果的效价,个体给每个可能的结果指派客观的、更常见的就是主观的可能发生的概率从而对每个可能的结果出现的概率进行数量化的估计,联合效价与概率的数量化估计的结果,个体进行择优选择。
以上的理性职业决策理论具有以下特点:a、一旦个体意识到要作决策,所有可能的选择都能被个体认同;b、个体根据每个选择的可能结果与个人偏好收集信息;c、为了确保信息的精确性,收集到的信息都经过反复思考,并把她们转化为反映具有个体意义差别的项(可能就是数字);d、根据个体偏好与可能的结果之间的权衡,把这些项进行混合运算得出每种选择的值(figures);e、最优选择也就就是具有最大值(figures)的选择就就是个体所要的选择,个体然后实施这个选择,并根据结果调整。
但就是,大量的对职业决策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表明理性决策模型并不能真正揭示决策者的真实状况。
也就就是说个体的决策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理性模型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
而且决策专家认为个体并不能进行理性职业决策模型所描述的那么复杂、详尽的决策过程。
而且不同的理性决策模型对理性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虽然Simon仍然坚持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就是理性的,但就是她所限定的理性的内涵远远超出期望效价模型的。
综合起来瞧,目前对理性的理解与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a、有限理性:人类本身的局限性要求决策的简单化;b、情境理性:强调选择问题所在的特定情境;c、博弈理性:两个以上个体交互追求她们的目标;d、过程理性:强调决策过程而不就是结果就是理性的;e、适应理性:长期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致使决策行为极其接近最优;f、选择理性:根据产生它的制度的存在与否来判断其就是否就是理性的(达尔文的假设);9、事后理性:决策目标在活动中产生而不就是相反;基于此,研究者开始对决策过程相关变量进行分类,也就就是我们说的职业决策风格或者叫决策策略。
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就是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另外还有其她很多种分类例如:主动-被动、个人-集体、快-慢、认知-情感与公众-私人以及Kahneman,Slovic与Tversky的启发式策略(包括锚定效应、可用性与代表性)。
2、非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1)适应决策模型(adaptive decision making model)Susan D Phillips提出适应决策的概念。
这个模型强调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特别就是考虑到个体生命全程性与整个生活空间,这些影响因素就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而个体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决策不一定就是理性的,决策的结果不可能到达期望效价模型强调的决策最优化,而现实中的决策只能达到此时此地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