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理论模型Tiedeman(泰特曼)模式Tiedeman受 white ( 1 9 5 2 )研究人类生活和生存竞争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 Erikson( 1950)划分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理论,认为职业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并特别强调自我同一性发展与职业决策发展的一致性,提出了一个以分化与整台贯穿职业决策过程的模式。
一般来说.分化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或是通过同一性和所从事或学习的职业的特点耗直我融入职业世界中的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分化指对可考虑韵事件作分析;整合则是将分化的部分再予以统合,以符合个体钧需求。
这两种心理作用在整个理性的决策过程中不断进行。
整个职业决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七个步骤。
第一,预期阶段( anticipation) ,该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 1 ) 试探( exploration ):考虑不同选择方向及可能目标;( 2 ) 具体化( crystalization ):经过对各种选择方向或目标优缺点的斟酌,情况逐渐清楚;( 3 ) 选择( choice) :选定一个能解除目前困扰的目标;( 4 ) 明确化( clarification) :再审视,修正与调整准备要行动的目标。
第二,实践与适应阶段 ( implementation and adjustment)包括三个步骤:( 1 ) 入门( introduction) :开始执行自己的选择,也是新经验的开始,在新的环境中,争取他人的接纳;( 2 ) 转化(reformation) :调整步伐与心态,专心一致,肯定在薪环境中的角色,全力以赴;( 3 ) 整合(integration ) :个人的信念与集体的信念达到平衡与妥协。
其中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作出职业决策,而第二个阶段则是对前一阶段的决策钧实践和检验。
后来,Anna Miller-Tiedeman和David-Tiedeman在先前模式的摹础上,对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标准、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主义论的职业决策模式。
关于决策结果的合理性标准问题, Tiedeman ( 1990)认为:决策的合理性是指决策结果符合个人现实的程度。
现实是个体对决定环境的一种觉察。
一个人作了决定,要符合谁的现实呢?他们认为现实可以区分为两种:个人现实与集体现实。
个人现实 ( personal reality )是一种主体的现实,主要说明个人知觉到什么是对的,纯粹是一种感觉,决策者觉得自己所作的决定或方向是对的、恰当的,其过程是朝着符合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的。
集体现实 (common reality)是一种客体的现实,是指别人认为决策者该怎么做,包括专家的意见,重要他人的意见。
根据“集体现实”作出的决定也许别人都会满意,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
因此,应该重视个人现实标准。
由此可以看到其受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的痕迹在决策过程方面,他们强调再分化与再整台,这是对前一阶段的单循环观的一种修正和完善。
Anna Miller-Tiedeman(1990)认为:再分化措经验的解组,原有的经验统整状态开始分懈;再整合 ( reintegration)指分解后的经验再次统台成一个整体。
这种分与合的过程扩大了整体的自我经验,形成更丰富的自我内涵,在取业决策过程中,先经过分化,之后再整合。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Tiedeman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
Tiedeman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台在一起,才能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
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痿宥积极意义。
但应该看到Tiedeman模式仅仅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和深入。
Gelatt(盖拉特)模式Gelatt于1962年提出职业决策过程模式,将职业决策过程分为以下5个步骤:( 1 )个体意识到作决策的需要,并制订决策的目的或目标;( 2 )搜集与目标或目的有关的信息,同时调查所有可能的方案;( 3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预测,估计可能的选择结果以及结果出现的机率;( 4 )根据价值系统,评价结果是否满足需要;( 5 )决策的估价和选择,根据可能的结果及结果的价值,按照一定的标准,作出决策。
决策有两种,即终极性决策或调查性决策。
终极性决策是指与目的或目标一致或相关的决策;调查性决策是指还需进一步考察的决策。
调查性决策最后将导致终极性决策。
他认为,预测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内容比决策标准更容易观察到,而且远不如决策标准复杂,所以,提高信息服务将会增加作出好的决策的可能性。
早期Gelatt ( 1962 ) 的职业决策模式,是典型的理性取向的。
然而受当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观点的影响.Gelatt的思想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量子物理学家认为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客观的,并且还认为宇宙新秩序的奥秘掌握在量子物理学家的大脑,量子物理发现并没有一个“存在那儿的”绝对的物理世界。
Gelatt认为,既然物理学家以新的观念发现了新的宇宙秩序,心理学家能否也以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去建立新的决策心理学?因此,Gelatt ( 1989 ) 采用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积极的不确定论”。
所谓积极的不确定,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及接纳作决策时的不确定以及成功机率的不确定,以直觉、开放的心态对职业决策。
Gelatt认为,决策是一种非序列性、非系统性、非科学性的人类历程。
他把作决策重新定义为“决策是一种将信息调整再调整,融入决策或行动内的历程。
”这个决策历程中包含3个要素:信息、调整再调整的历程、行动的决定。
他认为,信息固然重要,但应对信息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这样才能作再三的思考和探索。
他提出要“以幻想面对事实,但不对事实抱有幻想。
”“以幻想面对事实”是培养一种活泼、创造,但步步为营的心态,对事实时而批判,时而证实;“但不对事实抱有幻想”,以为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未来。
另外,决策者要改变对目标的态度,对目标要调整再调整,保持一种“不确定”,让目标浮动,不要固着于目标。
目标随时根据内外在环境调整,会产生新的经验、新的信息、新的价值、新的观点。
最后,他提出,决策要采用全方位的理性决策,即必须同时应用左脑与右脑,深思过去,熟虑未来,对决策保持适度弹性。
弹性就像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
具有双重作用:能够适应变化,也能创造变化。
他指出,运用“左右脑并用”。
“弹性应变”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选择的不一致。
同时因为决策者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在作决策的过程中,不会硬套公式,所以更容易使结果不一致。
他认为未来成功的决策者必须具有的态度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也要思考人如何主宰信息,如何主宰自己。
Gelatt模式起初的决策策略是线性的、客观的,依靠左脑思考,追求确定,要求一致;新的决策策略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使用全脑思考,要求弹性,接受不确定。
Gelatt看到了旧方法的缺陷,他提出决策者应面对新环境、新职业的变幻莫测作决策。
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完全非理性化,又使决策丧失规范,丧失决策研究的价值。
Katz(卡兹)模式Katz (1966 )是依据经典的决策理论提出职业决策理论的,该理论包括决策者使甩的三种系统:信息蒹统;价值系统;预测系统。
他特别强调检查决策者的职业价值观。
他认为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中知觉需要及目标的综合。
好的决策应该是选择具有最大期望值的选择对象。
价值是追求满意的目标和需求的状态,决策者应列出自己主导价值的清单,并依据它们相对价值的大小进行量化。
对每一种选择,决策者要估计其“回报强度 ( strength - of - ret urn)系数,即每种选择满足主观上各种价值需求的可能性。
这样,每种职业决策都会有一个与各种价值相关联盼回报强度系数。
用回报强度系数与各种价值大小相乘,其总和即可显示每一选择的回报价值。
显然,那些最大限度满足最重要价值的选择对象,将会有最大的总和。
回报价值与客观可船性的乘积得到期望价值。
决策策略便是挑选具有最大期望价值的选择对象。
后来,Katz在原有的期望价值论的基础上,借助电脑辅助职业决策。
自6 0年代起,Katz在3 0年间,为了使取业决策程序化、可操作,借助电脑,经过三次重大的修改,研制了电脑辅助职业辅导系统,最新的决策分析是SIGI( system of Interactive Guidanoe and In formation) PLUS版本( 1993 ) 。
它分为9个部分:(1)简介 SIGI PLUS是什么? (2)自我评估:我要做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 ( 3 )搜寻:我喜欢的职业可能有哪些?( 4 )信息:我喜欢的职业有哪些特征?( 5 )技能:我行吗?( 6 )准备:我行吗? (7)理由:我行吗? ( 8 )决策:仟么才是对的选择? ( 9 )下一步:如何实行计划?Katz指出,决策分析的精华在第八部分“决策”单元。
在“决策”单元开始时,SIGI P LUS 提示使用者思考三个问题:( 1 )职业的回报为何?这个职业能满足我的需要吗? ( 2 )我进到这个职业的机率如何? ( 3 ) 从整体来看,这个职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接着,使用者使用前面的资料,特别是在“搜寻”单元所得的职业清单,列出供决策的3个职业。
如果使用者是成人,可以将现在正从事的职业列入清单。
首先针对职业的回报判断 3项职业的“效用轻重”:优、良、中、差。
这个总分根据三方面来判断:满足价值的程度,是否在兴趣的范围内以及是否为喜欢的活动。
在“满足的价值部分”,使用者可以看到每一个职业的五项最重要的价值 ( 在“自我评估”部分所得的结果) 。
伴随着重要的属性,就每一价值评估该职业“优、良、中、差”的满足程度。
接下来,以类似的方式评估“兴趣的范围”与“喜欢的活动”。
每项职业在最后对三个层面(价值、兴趣、括动)的四种评估 ( 优、良、中、差)的结果会同时呈现。
最后,由使用者根据这三个层次的结果评定—个总分。
这个结果决定了职业在“决策方块”(deciding square )上垂直轴的位置。
上述过程一次做一个职业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职业。
完成了回报评估后接下来进行机率评估,即评估每一个职业的风险或成功的机率。
使用者根据工作能力、必须的准备、职业展望这三项标准来评估在职业上的成功机率,等级仍然是“优、良、中、差”。
三种机率的成份 ( 能力、准备、展望)的评估结果都会陈列出来,使用者再作一个总评,所得的结果决定职业在“决策方块”上水平轴的位置。
最后,三种职业在“回报”与“机率”两个维度的结果,呈现在“决策方块”上。